四川工业:废墟上重生

   2009-05-11 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

19

  编者按:

  明天就是“5·12”特大地震的周年纪念日,是一个追思逝者、关怀生者的日子,是一个再次抚摸中华民族心灵伤痕的日子。

  而生活就在灾区的土地上延续着、蔓延着,在废墟上生根发芽,绽露出强韧的生命力量。灾区人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地的援助下,克服种种困难,有序地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生产,各种经济活动也在大量的投入下日趋活跃。他们似乎在履行一个承诺,让美丽家园重焕昔日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灾区的重建,是我们在这个时刻最大的关注,它包括经济、人的心灵和社会自我组织力的重建。从今天起,CBN将连续三天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进入灾区的重建现场,聚焦灾区一年来在“经济重建”、“人心重建”和社会“责任重建”三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展望灾区重建的未来任务。敬请关注。

  站在四川德阳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广场,望着那座名动中国的钟楼以凝固不动的指针指向14点28分,再看看迎宾大道上提着菜篮子、扛着新家什的熙熙攘攘的行人,感到恍若隔世。

  一周年以前,令山河失色的汶川特大地震,把这里变成一片断壁残垣。大自然以无匹的莽力,瞬间撕裂山体、厂房、村庄、街道,洗劫了人们的生命和土地。那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很多人都像镇上的居民李华峰一样想,汉旺完了,东汽完了,绵竹和德阳完了。四川的经济,也完了。

  彼时,全球的经济学家都在忙着猜测:这场浩劫,到底是给四川带来了四五千亿抑或上万亿的损失?有人甚至发布预言说,地震将给2008年的中国经济带来至少1个百分点的下行拖累。

  然而,东汽站起来了。四川也站起来了。在一季度,四川以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值的10.8%的GDP增速,向世界递交了一份经济重生的答卷。当地主要报纸发表社论说,这是“开门红”。

  而轰鸣的工业引擎和滚滚而来的雄厚资本,正是驱动四川省经济马车告别“后地震”阴霾和金融危机双重泥潭的巨大双轮。并且,四川产业结构借势“变脸”、升级的行动,也在密集进行。

  开工,开工

  4月28日,平武县南坝镇工业集中发展区。残阳如血。

  近百号工人在尚未平整完毕的宏建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着安装、调试新设备。老陈师傅低着头,钻进压模机底下,“哐当哐当”扭螺丝。他间或伸出手来,高唤旁边的愣头儿青,让把另外的工具递进去。一派热火景象。

  “我们要尽快赶在7月初投产。”公司的技术总监房锦效说。

  这家2007年入驻南坝的公司,跟锰业集团、金平矿业等另外八家企业一道,构成平武县工业经济的脊梁。2007年,该工业集中区内企业总产值1.76亿元,是为平武县域经济的主要工业收入来源。而去年的“5·12”大地震,将此处夷为平地,也将这家首期投资2000多万元、专门生产用于家具制造和装修中密度纤维板的厂子的前期工程全部损毁。

  “工业企业因震停摆,我们县经济简直不敢想象。”南坝镇副镇长林昌武说。

  “不敢想象”的还有整个四川省。2007年,首次加入中国“万亿GDP俱乐部”的四川,“工业强省”之梦刚刚成型,其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595.5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也首次过万,达到10488户。

  然而,地震的突袭,瞬间导致全川22428家企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其中,工业企业16280户,损毁厂房等近5000万平方米、机械设备35万余台套,经济损失高达1823.3亿元。而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重灾市(州),经济损失即达1760.1亿元,占全省工业损失的96.5%。

  事后的数据显示,这批受灾工业企业中,须恢复重建的即达3080家,另有459家工业企业,则需要更为艰巨的异地重建——这还并不包括难以计数的少则一周、长则经年的企业减产、停产。

  “所以啊,我们就特别盼望工业企业能够尽快开工、复产。”林昌武说,该县宏建木业公司、锰业公司、矿业公司等九家公司一旦全部投产,每家公司至少为南坝镇每年创税收1000万元以上。这简直就是“救命钱”——既可恢复县域经济状况,还可以稳定社会发展。

  事实上,如平武工业集中区一样,赶着开工、复产的工业企业,在过去一年,在广布于10万平方公里的四川地震灾区,多如牛毛。各地想尽各种办法,千方百计帮助受灾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力支持和帮助境内工业企业恢复重建。

  “当时的确很艰难。”四川省经委主任焦伟侠5月4日对CBN说。工业不兴,则重建无望。自去年震灾发生以来,四川省经委即在重点抓好煤、电等生产要素企业和水泥、钢材、墙体材料等建材企业的优先复产之后,及时恢复煤电油运供需衔接,同时大力开展资金协调,并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重点帮扶和政策支持。

  至今年4月底,四川16280家受灾工业企业复工已达近98%,而列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发〔2008〕31号)的3080项恢复重建项目中,目前累计已开工建设2691项,开工率87.4%,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其中,累计竣工项目1268项,在建项目1423项。

  大投资,大拉动

  四川省统计局、经委、发改委三方数据显示,一季度,四川省全省GDP达2815.0亿元,同比增长10.8%。这一增速,虽比改革开放以来的、达历史最高增速的去年同期低了3.7个百分点,但比震后和金融危机双重因素深度影响下的去年四季度,已经高出1.3个百分点。

  而在扩大内需、灾后重建以及大力促进工业止滑回升各项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和投资显示了强大拉动力量:第二产业增加值1394.3亿元,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3%;全省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1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3.3%。

  投资方面,四川省发改委表示,一季度全省累计到位资金2631.1亿元,同比增长69.4%。全省新开工项目成倍增长,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494.4亿元,同比增长74.9%,占全部项目投资的比重达98.1%。

  省发改委重点办主任、项目处处长代永波说,2009年,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500个省重大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共计6769亿元,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222亿元,占全省投资的56.6%,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启动,使6个重灾市(州)投资增幅高达97.4%,拉动全省投资增长48.8个百分点;扩大内需和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使全省各地投资均保持了46%以上的高速增长。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也分析说,四川经济“止滑见成效,提速现曙光”。他预计,四川经济止滑的时间早于全国1个月左右,率先实现了经济止滑的目标,因此,回升的步伐也将加快。

  废墟上起跳

  总体向好的第一季度经济形势,鼓舞四川省加紧在经济重建过程中,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早在去年地震之后不久,四川省经委即出台文件,表示将强力推动一些明显缺乏竞争力、生产经营状况不佳,却大量占用资源的企业,“尽快采取破产、重组、整合等方式退出市场”,推动重要矿产资源等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同时,加快科技资源聚合,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从产品集聚到研发集聚,从高新技术企业制造到高新技术企业创造”的转变。

  今年刚过4个月,四川省已先后出台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优势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备受外界关注的探索实施重要钢铁产品收储、鼓励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均被写入其中。

  3月底,这一揽子行动计划中的首个子项产业振兴计划出炉——在四川装备业振兴计划中,四川省计划在2009年~2011年将以德阳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增加值的优势产业。

  发展产业园区、增强灾区自我造血功能,目前也正成为四川重建的一大措施选项。刚刚过去的4月底,继下发高含金量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后,4月30日,省政府又召开全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四川省省长蒋巨峰要求各地要把发展中小企业提升到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激活这一“千军万马”的活力,推动四川省中小企业创造大规模的经济总量,实现大突破、大发展。

  四川计划培育众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并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互动。根据早前四川省的计划,自今年始,省政府将安排5亿元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以后逐年增加。下一步重点,是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的合作并启动大企业大集团与中小企业配套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并有效形成有未来竞争力的产业链。

  融资创新解决资金短缺

  然而,经济向好的四川省并非没有隐忧。

  盛毅指出,四川省经济发展尚存两大制约:一是投资增长迅速而工业投资力度减弱,不少企业尤其是与外需密切的行业,仍然面临产品销售疲软、库存居高不下、效益大幅度下降的困难,工业投资增速放慢,预计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改善;第二则是,利用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在上半年很难出现根本好转。

  而四川省经委副主任张玉山近日在全省加快工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作会上也披露,工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推进工作中存在“重建资金短缺、部分企业恢复重建投资信心下降、部分地方中央产业恢复重建基金落实较慢”等六大问题。他说,四川在工业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需要即高达2500亿元。

  据四川省发改委预计,2009年,四川省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各方面政府投资资金将达到3500亿元。然而,一季度城镇投资中,私营企业投资增长21.5%、港澳台企业投资负增长19.3%,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长10.4%。

  省发改委主任刘捷指出:“从上述数据看,一方面政府投资引导力度很大,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收缩、承接产业转移节奏趋缓,民间增速远低于全省投资整体增速,这也是保持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较大的原因。”

  他表示,要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突出矛盾,确保全年1.2万亿元投资的资金需求,必须创新融资方式,3500亿元政府投资需力拨“千斤”,撬动更大量社会投资。

  就此,目前四川省正通过加大技改贴息、建立180亿元灾后重建产业恢复基金、搭建四川发展等投融资平台、利益补偿、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多种方式,试图激活民间资本参与,以使政府投资真正发挥放大效应。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