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季度,在寂静中悄然积蓄市场能量近两个月之久的国内硝酸铵市场,仅在4月初完成了短暂小幅的价格上涨以及各低价区域的填平补差后,终以 1700~1800元的市场主流价格重归寂静,未能在传统的需求旺季二季度实现它应有的辉煌。而在之前的一季度化工市场“冬季春来早”的热闹景观中,硝酸、尿素等许多化工、化肥产品轮番涨价劲显“小阳春”的风采之时,也唯独没有硝酸铵产品的身影,显得过于沉寂与另类。
硝酸铵市场存在着诸多利好因素,下游炸药行业有着圈内难得的高额、稳定利润的持续支撑,尤其在全球经济普遍萧条的今天,未受到冲击的行业几乎唯有炸药行业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硝酸铵市场引弓不射、犹抱琵琶半遮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下游需求增长缓慢。原来最被大家看好、期望值最高的,莫过于国家4万亿元财政资金的刺激计划,这4万亿元资金中的50%将用于国家基础建设工程,而基础建设工程必离不开硝酸铵的下游产品火工炸药,而火工炸药的生产原料90%以上都使用的是硝酸铵。但除了来自于中央财政1万亿元之外,剩下的3万亿元尚无明确的着落。这是基建-火工炸药-硝酸铵一整条产业链无法启动的根源所在。4月份,许多硝铵企业的合同执行率低于50%,下游民爆行业的开工率依然低于去年同期。
——金融危机的阴影难消。虽然各种资料显示,我国一季度的经济指标明显“回暖”,但进入4月份后,各行各业的不祥数据又纷至沓来,遭遇春季“倒春寒”的市场绝非一个行业一个品种,国内几大富有经济晴雨表性质的标志型产品煤炭、钢材、水泥以及众多化工产品等都在上演“第二轮市场大降价”。
——关联产业重新陷入“降价”风潮。进入4月份后,与硝酸铵有着姊妹生产结构关系的硝酸市场率先冲出回暖风景线,市场由旺转滞,价格下滑。紧接着化工领域很多产品纷纷传出降价之声,纯苯价格从4月中旬到4月底回落了500元。“五一”之后,对硝基氯化苯、邻硝基氯化苯、苯胺等品种均价格下跌。目前环顾硝酸铵市场左右,几乎看不到什么上涨的产品,深陷其中的硝酸铵,又如何独善其身,一枝独秀?
——产量环比上升。一季度,由于硝酸、尿素、复合肥等合成氨相关产品市场提前“报春回暖”,相关企业为了平衡有限的液氨资源,纷纷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压缩硝酸铵产品产量,减产甚至停产硝酸铵产品,加大浓硝酸、稀硝酸、尿素以及复合肥等产品的产量。一季度硝酸铵总产量减少约15万吨。但进入4月份以后,一季度提前升温的化工、化肥市场又迅速降温,产品价格纷纷回落,企业又调转枪口,将企业的盈利期待转向硝酸铵产品,加大硝酸铵产量,以分担和缓解硝酸、尿素、复合肥等产品的库存压力。
——库存过高积食难消。据全国大中氮协会统计的资料,一季度全国硝酸铵产量61.68万吨,销售49.19万吨,企业库存22.23万吨。其中3月份硝酸铵产量19.65万吨,销售23.77万吨,消化1~2月份的库存4.13万吨。4月份的统计数据尚不完整,但就已有的资料看,4月份全国的硝酸铵不但产量增加了20%~30%,而且还有一季度滞留的库存70%以上,可谓存量巨大。市场启动、价格提升的艰难可见一斑。
——行业缺少组织、市场混乱。硝酸铵由于它特有的危险爆炸性,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家公安和安全部门的严格管制,铁路运输受到铁道部对爆炸物品接站资质的限制,能够火车发运的站点很少,硝酸铵运输多是公路汽运方式,销售半径一般不超过500公里,各硝酸铵厂各据一方、相对垄断。相比化工其他行业,硝酸铵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流较少,行业缺乏组织与规范,省际区域间的价格差异较大,市场相当混乱。如3月份安徽、江苏区域的硝酸铵出厂价格约在1750~1850元之间,而陕西及周边省份的硝酸铵价格却只有1400~1500元。近几年来,随着化工领域各个产品行业组织活跃,很多企业从市场规范中尝到了有序竞争的甜头,硝酸铵企业对成立行业组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小阳春”只是阶段性的,市场真正的复苏关键在需求和价格的长期稳定。“小阳春”后一旦利好出尽,“倒春寒”也就近在眼前。更由于下游炸药行业生产安全特殊性的要求,夏季高温季节炸药生产温度高于28℃生产就不安全,7~8月份往往就是硝酸铵需求的淡季,也是硝酸铵市场销售的低谷。因此,当化工市场第二轮降价风潮掀起的时候,硝酸铵市场下一步的前景更加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