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与发电量数据背离之谜

   2009-05-13 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

27

  根据计划,我国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会在今日发布。按照市场普遍的预测,这一数据将在3月份8.3%的水平上出现些许调整。

  国家电网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4月份发电量同比降低3.55%,除水电外,火电、核电的发电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由此,继3月之后,工业增加值增速同发电量增速之间一正一负的状况很可能仍将延续。

  作为一个同步指标,发电量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一个经济体或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因此其与工业增加值的背离引起了广泛的猜测,而在数据背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不同的统计口径等深层次因素亦颇值得玩味。

  一、倾斜的用电结构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重工业是用电大户,占一季度工业用电的82%,重工业增速大幅下降,是导致一季度工业正增长而用电量负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果每一度用电没有创造出同等的工业增加值,显然将形成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最为基本的差异来源。用电结构和增加值结构也的确不一样。

  按照2008年的年鉴资料,电力消费最大的行业是集中于重工业及重化工原材料范畴内的五大行业上,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这五大行业的电力消费占全国的电力消费量47.39%左右。倾斜的用电结构下,上述五大行业的变动对用电量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是,上述五大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仅分别占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和GDP的29.48%和14%,能主导电力消费量的上述五大行业却难以左右全部的工业增加值。一旦上述五大行业生产出现波动,可能并不会在工业增加值上带来同用电量一样的明显表现。

  进入2008年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诱发了重工业及其中化工原材料工业的深度调整。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和电力行业自身先后出现了较大的产能过剩,“减产”成为延续至今的关键词。反映到电力消费上,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四个行业的用电量平均增长幅度从2007年的20.17%下降到2008年的3.85%。

  今年一季度,工业结构的调整仍在继续,重化工业增幅下降较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同比增长0.3%,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同比增长2.8%,石油加工、炼焦业同比增长-5.4%,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同比增长3.7%,增幅均低于工业增长5.1%的平均水平。

  事实上,这样的差异并不算太罕见。用PPI剔除价格因素后,2005年2月、2008年10月~12月也都曾出现过两个实际工业增加值速度同发电量一正一负的状况。

  在更多的时候,例如2003年6月、2004年5月、2005年10月、2006年8月和2008年11月等月份,两者在趋势上也不一致,甚至是趋势相反。

  由于实际工业增加值同发电量数据的线性相关系数仅为0.67左右,实际也就确认了两者在长期走势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必然存在短期性差异。

  国泰君安的策略分析师王成在其报告中则进一步用统计局颁布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所得出的电耗系数做出了精确计算。

  按照3月份各工业行业的增加值速度、在总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以及从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得出的各行业电耗系数来联合计算,王成认为,今年3月份8.3%的工业增加值实际带来的电力消费增幅只有1.048%。

  二、电力行业的自我瘦身

  电力行业自身耗电情况变化要更复杂一些。生产电力的电力行业实际上是耗电最大的行业,在电力生产和输配电方面的电力消耗占全部电力消费的15%左右,电力“减产”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2008年开始,电力行业的总体产能过剩已经较为明显,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用电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也下滑到了1以下。去年煤炭价格过高、电力上网电价未调整到位,电力行业在亏本发电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的同时为避免亏损也在谨慎调整自身的发电量,防止“愈发愈亏”。

  从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仍呈正增长的增加值数据来看,似乎与发电量下滑出现了矛盾,电力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或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五大电力集团和地方发电集团近年来都朝着综合能源集团的方向发展,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能部分弥补售电主业的亏损。在五大电力集团中,在电力、煤炭、铁路、化工等领域涉足最广的华能集团是五大集团中最后一个报亏又第一个扭亏的。

  除了行业因素外,在地域上,一位电力行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我国单位GDP电耗最高的六个省份为山西、内蒙、贵州、甘肃、青海、宁夏,平均电耗是全国水平的2倍以上,是拉动用电量增长的敏感因素,但从目前的走势来看,除贵州外,其他四个省的发电量下滑还没有明显缓解,可能导致全国电力增长在短期内难以快速上行。

  三、两种口径

  口径之间不对等也容易形成工业增加值增速和用电量增速之间出现差异。

  以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为标准,中国的工业统计分为规模上和规模下两部分。在统计月度数据时,工业增加值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对境内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通过全面调查的方式获得。只有在每年1~2月、1~5月、1~8月、1~11月四个调查期的工业抽样调查和普查年份中,才会统计规模下数据。

  3月份,里昂证券PMI和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所发布的PMI之间出现的数据一降一升的状况,被许多专家解读为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在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中的受益程度不如大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一个证明,而用电量所描述的中小工业企业下滑情况也可能没有在工业增加值中完全体现。

  但在统计发电量时,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发电企业的发电量,还是中电联所统计电力装机6000KW以上电厂的全口径发电量,所涉及的用电单位不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包括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及农业、第三产业、生活用电。

  四、变动的工业增加值率

  王成还提出了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能导致在经济下行期工业增加值被夸大,从而使工业增加值速度虚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案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按照价格缩减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率。即先用报告期现行价格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得到现行价格工业增加值,再除以报告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到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并据以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前述统计局人士对记者表示,上述方法的计算误差集中于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上,特别是计算时所需的工业增加值率直接由上年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代替,没有考虑到当期产品生产结构、产品消耗结构等涉及到增加值计算因素的变化,增加值率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工业增加值速度的较大变动。

  王成认为,作为一种效益指标,经济下滑阶段产能利用率下降,由于产能利用率下降,只有部分资产参与生产导致实际折旧降低,相应使得实际增加值率降低,但此时若仍采用固定的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结果就造成了工业增加值的虚增。

  那么数据打架的情况下到底如何选取研判指标呢?

  王成表示,产能利用率是造成背离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发电量与产能利用率双方面结合,判断用电量的发展趋势和产能恢复情况。

  张立群也分析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时,发电量下行的幅度更大;当经济增长上行时,发电量上行的幅度也更大,当前工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型调整,不会很深,也不会持续时间很长,预计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经济增长水平将不断上升,经济增长与用电量数据之间的差异也将逐步减小。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