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回答记者问时说,中国已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目前初步形成比较成熟的讨论稿,将选择适当时机出台。
媒体之所以盯着新能源规划不放,是因为此前市场已将酝酿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炒得火热,其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国家对新能源的投资额度。
据5月24日中国之声报道,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再生能源金融论坛上透露,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出台,随着相关发展目标的调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我国每年用于能源方面的投资总共有多少,笔者无从查考,但相对于去年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3万亿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美国奥巴马财政刺激方案当中直接用于新能源领域的钱也不过60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当然,既是长期规划,3万亿不可能一子全都花完,不过对正渴望资金支持的新能源行业来说,即将出台的新能源规划,不啻雪中送炭。最近股市中与新能源沾边的板块均被投资者热捧,反映出3万亿投资“蛋糕”对市场的吸引力是相当之大的。相比之下,正在起步的新能源产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与问题,反倒较少有人关注了。
实际上,有国家投资做后盾,新能源发展完成“量”的指标应该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更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产业在“质”的方面能否达到预期要求。仅以新能源主角之一的风电为例,有报道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2008年底已经突破1200万千瓦,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二,提前10年实现2020年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的目标。但从目前情况看,风电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其余1/3等于白白浪费掉了。其中原因在于近年我国风力发电突飞猛进,但电网设计与建设却没能跟上,风电无法发挥全部产能。倘若电网建设不配套的问题不尽快得到解决,风力发电越多浪费无疑就越大。
应该承认,类似风电产业遭遇的瓶颈,在其他新能源领域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比如核电,在我国的发展少说也有一、二十年了,但至今仍然甩不开“洋拐杖”。如何才能让我国核电迈入自主发展阶段,是此次规划重点应该解决的问题。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我国都还处于初级或起步阶段,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偏弱,市场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导致相关企业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理想,由此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上述问题提醒我们,对于投资拉动的新能源热,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其中暴露出来的矛盾苗头。尽管从当前说,发展新能源主要是为了对抗由国际金融危造成的经济放缓,为低迷的经济找到一个新增长点或突破口,然而以经济战略的高度衡量,开发新能源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它对于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产业等都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发展新能源既要立足当前,更须着眼长远。在研究规划阶段,就必须注意到投资与产业政策的相互配合,如果都像风电那样顾此失彼,新能源发展恐怕很难实现预定目标。
此外,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新能源规划主要是针对产业本身的,比如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明确新能源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投资力度,以及推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新能源的买方,即消费市场到底有哪些鼓励政策或相关措施,目前尚未见多少实质性信息。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新兴产业,没有市场的配合就很难维持下去。新能源利用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能否为其“买单”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人建议,政府应该采取行政手段,来强制推广新能源。比如规定新开发的建筑物以及学校、宾馆、医院等使用热水集中的单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以及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必须使用沼气发电技术等。在新能源普及初期,这种做法或许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行政命令会让社会尽快接受它们。
不过,要想让公众从此主动舍弃价廉物美的旧能源去选择使用新能源,除了必要的行政手段,相应的经济手段也必须跟上。只有让使用新能源的人尝到甜头,新能源才能很快替代旧能源的统治地位,新能源产业也才能迅速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