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管道花开五月 两国境内相继破土动工

   2009-06-02 《中国石油石化》《中国石油石化》

58

  历经十余载,中俄原油管道在两国境内相继破土动工。管道开工具既标志着我国周边陆上石油供应出现了重要突破,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在经过了14个春秋的等待和博弈后,中俄管道终于破题起飞。

  2009年5月18日上午,王岐山副总理宣布,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正式开工建设。据悉,该工程于2009年5月下旬,首站工程和线路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8月底,线路工程机械完工; 2010年9月底,站场工程机械完工;2010年10月底,工程具备投产条件。该条管道的破土动工,对中国的石油企业,乃至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助推技术提升

  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俄边境加林达计量站,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2个县市,止于大庆末站,管道全长1030公里,设计年输量1500万吨。其中,管道在中国境内陆上全长965公里,管径为813毫米。管道施工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有两个:冻土区施工问题,泥浆质量受施工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一年中最佳的施工周期只有几个月;管道建设的技术问题,管道建设必须满足技术、工艺、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中俄原油管道是国内第一条通过多年冻土区的原油管道。与我国已经或正在建设的长输油气管道相比,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有约450公里穿过冻土层、冻土沼泽、河漫滩地。必须在冬季施工的有208公里永冻土层。此外,管道途经大兴安岭林区460公里,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安全非常重要,湿地区域施工难度大,保护要求高。

  中国石油管道局将参与该管道的三个小标段建设。

  该局宣传部长杨成生说:“中国石油管道局在俄境内参与远东管道建设时曾经有在-50℃~-40℃工作的经历,所以当前我国的冻土区施工技术不是难题,难在长时间寒冷的施工。”

  与国外冻土地区管道相比较,我国存在地理位置、自然和输送工艺上的差异,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中国石油对此设立了多项科研课题,围绕冻土区和林区施工开展的系列专题科研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制定中。

  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开建为我国的管道建设技术提升提供了一个契机,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大型压缩机、大口径球阀等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和工业应用试验的进程。杨成生说:“我国每一条管道的建设成功,都会促使我国管道建设技术有一个大的提升,中俄这条跨国管道的建设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不可小视。”业内专家认为,相比较于国内其他管道工程,在中俄原油管道中国境内段的建设中,管道设备的国产化率进一步提高,如给油泵、阀门等都要实现国产化,大型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也会有一些进展。

  在管道工艺上,中国石油与俄管道公司举行多次工作会晤。双方就中俄原油管道边境交接计量系统的配置原则及遵循的标准、黑龙江穿越工程最终的设计文件及边境工程设计衔接等技术问题达成共识,管道工程设计去年11月获俄政府技术监督总署审查通过,解决了制约管道建设决策的技术问题。

  解围油运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石油天然气等高效能源的需求日渐上升。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0%。这近2亿吨的进口原油有80%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流入国内的。众所周知,海上运输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很大,中东局势、地区冲突和海盗等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带来的风险很难避免。

  海运风险大,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的船队运输能力有限,目前只能承担部分石油运输任务。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说:“只有50%以上的石油由本国船队运输,才能保证我国进口石油的运输安全。从我国的造船能力来看,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正因为如此,陆上石油管道对我国进口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俄管道建设进入开工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周边陆上石油管道出现重要突破,有利于增加我国石油供应稳定性。另外,它也弥补了我国东北地区原油产量递减带来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填补国内石油资源供应缺口。年轻时曾在俄罗斯留学,一直关注中俄能源合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认为,中俄陆上原油管道的正式开工建设,打开了我国东北部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路进口原油的跨国管道运输干线通道,将在一定程度上纾缓我国的油品运输困境,实现进口资源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

  如今,我国油气进口正逐步呈现出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战略通道的格局:东北的中俄原油管道、西北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西南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相比较于另外两条油气管道。中俄管道承载的运输量显得格外瞩目。现已建成的中哈油气管道,年设计输送能力为2000万吨;中缅管道的目标也是油气年输送能力2000万吨。中俄管道则将要实现年输油1500万吨以上,输气300亿立方米以上的输送能力。按照去年我国的进口石油总量1.79亿吨来计算,这预示着今后约六分之一的进口石油将来自于该条管道。很显然,该管道对于今后我国进口安全做出的贡献将不可忽视。

  不仅如此,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廖永远透露:“中俄原油管道设计为今后输油量的进一步扩大留有余地。管道输油能力有望升至每年3000万吨,中国石油目前正在对增加输油量问题进行论证。”

  提升国际地位

  无论开辟哪条油气管道,对中国而言,要想解决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必须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经济的大盘子里,把中国当成盘中的一个棋子,看看怎么走才对中国最为有利。油气合作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又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这也是中俄管道一谈十几年的内在因素。

  透过中俄原油管道开工建设,我国的资金和石油技术实力将再次得到验证。它为中国进一步在能源领域开展“全面、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奠定了新的、更加坚实的基础,具有改变过去和开创未来的战略意义。

  “对我国而言,这不仅仅有利于解决我国通过陆上进口油气问题,而且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可望为世界金融危机过后增强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奠定很好的基础。”王海运认为。

  王岐山副总理指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特殊背景下,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的签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缺乏建设管道的资金,中方的贷款将助其建设俄罗斯段70公里的管道,并促进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中俄管道开工建成后,一方面比较有效地缓解俄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国际油气合作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还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有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