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提价缓解收购争议

   2009-07-06 投资者报投资者报

69

  近日,中国石化利好不断:一方面,新成品油价格机制下盈利能力突显;另一方面,不断扩充上游资源,也将改变其受制于油价震荡的现状。

  6月30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将汽、柴油供应价分别上调600元/吨,半年内第四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涨幅分别近9%和10%。

  而在一周前,6月24日中石化集团联合瑞士石油勘探公司Addax Petroleum Corp(下称Addax)宣布,前者将以每股52.80加元的价格收购Addax全部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收购总价为82.7亿加元,约合72.4亿美元。此次收购,被中石化集团喻为“转型收购”。

  虽然,这笔央企最大的海外并购让中石化一度背上了“亏本买卖”的不利评价,但因为成品油价 格上调、国际油价继续震荡走高,质疑之声也正在逐渐减少。

  苏树林的成绩单

  这是47岁的苏树林在刚刚成为中国石化新一任董事长的一个月后,推出中国石油[15.16 0.46%]企业收购海外资源性公司的又一超大单。这次收购如果成功,不但成为中国石油企业最大的一个海外并购单,也将是央企最大的海外并购单。

  自中海油在2005年以185亿美元收购优尼科公司失败后,中国石油类企业海外收购动作谨小慎微。从今年2月开始,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均与Addax有过接触,最终中石化集团被选为收购方。此前,国资委已经出具相关规定,禁止央企之间竞价。因此,三大油企中,最终只有一家会获得出价权。

  同时,因为韩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竞价,中石化国际最终以高于Addax去年夏天以来最高股价——51.13加元/每股的价格,与其签订了收购初步协议。

  对于苏树林来说,成功收购Addax,将是他接掌中石化集团两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单。从苏树林的简历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拥有丰富政府、石油企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两年前他自辽宁省常委的职位回调到中石化集团以来,就对中东资源很感兴趣。去年12月份,就以约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公司,其目的就是曲线进入中东上游资源市场。

  此次收购Addax,其目的还是中东的石油资源。根据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Addax 每天在西非及库尔德地区开采约13.65万桶石油,全年的开采量约5000万桶,是中国石化2008年全年需求总量的16.85%,相当于中国全年使用量的1.71%。

  捷足先登

  据悉,各国均在觊觎的伊拉克北部高达400亿桶的潜在石油蕴藏,中石化此次收购可以称之为捷足先登。

  最新的消息是,Addax会在一周内,向外披露更为详细的收购相关事宜的细节。7月1日,中石化集团负责对外宣传的张先生对《投资者报》表示,现在收购要约还没有发出,仍处于敏感期,但时间不会拖太久。

  与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公司(下称TYK)操作方式相同,收购Addax,苏树林依然通过中石化国际操作,中石化国际采取的策略也依旧是高溢价。根据已经披露的消息显示,与未公布收购建议前的 Addax 股价比较,中石化国际的方案溢价47%。

  目前,Addax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AOG公司(AOG Holdings B.V.)和行政总裁、首席执行官甘德尔(Jean Claude Gandur)分别与中石化国际达成了锁定协议,同意出售其持有的Addax全部股票。另外,Addax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也同意出售各自持有的股票。以上已签订锁定协议的股份总计已达38%。

  此外,锁定协议还包括,如果Addax董事会和管理层将公司售给另外的买家,将向中石化国际支付3亿加元作为终止费,中石化国际也接受Addax对其的束缚。束缚包括:中石化国际必须获得最少66.67%股份等;中石化国际如果在今年8月24日前没有获得政府批准,也要向Addax支付3亿加元的分手费。

  群益证券化工研究员李明霞对《投资者报》表示,此次收购对中国石化的影响甚微,主要在集团层面操作,尽管收购的是中国石化的短板资源,但是因为政治风险过高,短期内装入上市公司的可能性不大。而最近几日,中国石化股价震荡走高,主要是成品油价格上涨的预期。

  “高价”策略

  截至2008年年底,Addax石油公司石油探明和概算储量为5.36亿桶,收购价折合每桶原油不足14美元。另外,此次收购对中石化集团来说,如果计算约16亿美元净债务后,买下 Addax 油产的代价,平均每桶近20美元,表面看来,估值比较高。

  然而Addax的日出油量拥有进一步增加的能力,并且Addax 过往把潜在储量转化成实际储量的表现一向优秀,考虑这个因素后,计算探明及潜在储量后,每桶平均价下跌到5美元左右,与英国石油2003年重返俄罗斯、购入当地 TNK 业务的代价接近。

  这对于目前国际市场7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价“贵”之说,不能完全成立。这是中石化国际“高益价”策略又一次获得成功,上一次中石化国际以130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YK(公司实际位于叙利亚)时,就曾被指“激进”收购。

  2008年3月中石化集团正式与TYK谈判,8月提出每股31.5加元/股报价,当年的12月份才最终获得审批,四个月来,国际油价大幅跳水,已经从当时的140多美元/桶跌至40多美元/桶。

  对此,申银万国分析师黄岐认为,以130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格计算,中石化国际收购TYK的成本约为每桶10美元。而根据TYK季度产量报告显示,2008年上半年叙利亚油田生产成本也在10美元左右,因此中石化国际的收购成本也不能算高,但与Addax的5美元/桶相比,高出一倍。

  2008年,中国石化共加工原油1.69亿吨,其中外购原油加工量约1.29亿吨,约占中国石化76%。解决上游资源的短板已经成为中石化集团战略调整亟需的选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