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物技术掀起第三次浪潮

   2009-07-10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13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新文明主要指生物经济时代,其核心技术就是工业生物技术。如今,工业生物技术继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之后,掀起了生物技术领域的第三次浪潮,正促成一个以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为特征,以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冶金等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王国的形成。

  工业生物技术是战略选择

  工业生物技术是以生物资源为原料,大规模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医药、能源、材料等。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专家认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是理想的选择,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它是我国实施能源替代策略、实现可供给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支撑。如果能够在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转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利用工业生物技术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占据生物能源知识产权领域的制高点,我国就可以走出一条通往绿色生态的现代化之路。

  其次,它是发展生物质资源替代化工原料、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石油化工原料的生物替代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部分石油化工原料的生物替代在经济上已经具备竞争力。目前,在某些化学品的生产领域如生物乙烯,工业生物技术与石油化工技术相比,已经具备了现实的经济竞争力。

  再次,它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技术途径。农业生物技术将为工业生物技术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工业原料,工业生物技术为农业生物技术提供资金和下游加工的配套服务。未来,这两者将会进一步联合,并最终形成力量强大的联盟。

  此外,以生物催化技术取代传统的化学工艺是我国改善环境、源头治理的根本出路。预计到2020年,我国通过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将使化学工业的原料、水资源及能量消耗降低30%,污染物排放和扩散减少30%,涉及的产值预计将超过2.2万亿元/年。

  重点开拓领域已经确立

  6月底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的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业内专家介绍,我国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战略目标是经过5~10年努力,使工业生物技术及产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工业的全面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在生物能源方面,开展微生物能量物质合成代谢功能优化改造、发酵工艺优化等技术研究,以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开发生物能源新技术与新产品,促进能源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以生物质能源缓解石油资源供应压力。具体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甲烷等。

  在生物材料方面,开展微生物细胞与分子的功能优化改造、微生物发酵及其下游工艺研究,利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开发生物材料新技术与新产品,促进石油原料替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提高材料化工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具体产品为1,3-丙二醇、乳酸与聚乳酸、聚氨基酸、生物乙烯等。

  在生物基化学品方面,开展微生物代谢功能优化技术研究,提高溶剂以及日用与精细化学品等发酵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其中包括手性化工重大产品、有机溶剂、日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等。

  在生物催化剂方面,开展重大酶制剂基因改造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催化剂与生物友好工艺,减少化学工业的能源、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包括重大工业酶制剂如耐高温酸性淀粉酶和高温糖化酶、纤维素与半纤维素酶及新型酶制剂等。

  此外,开发微生物驱油、微生物冶金、微生物环保等新技术,以工业生物技术促进能源、环境领域的技术进步。同时,开展生物催化剂发现、优化、改造与工程化利用的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快速、高通量技术手段,构建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关键平台,提高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

  大力创新践行历史使命

  如何有效地开发工业生物技术,实现其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是加强体制创新。在我国现有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布局的基础上,建立支撑生物产业发展的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地方配合、企业出题、专家解题的新机制,逐步使企业成为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创新的中心。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结合我国的重大需求和研究基础,选择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药以及环保等领域作为研究重点,集中突破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与共性技术难题,打造先进的工业生物技术平台,形成重大专利技术生产线。

  三是建立生物技术行业协会。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提供技术咨询,协调产业发展和价格规范,避免行业恶性竞争,保障工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四是大幅增加工业生物技术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工业生物技术的投入应达到150亿元的总规模,形成政府、地方、企业共同投资的新模式,直接形成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辐射和拉动3000亿元的相关产业。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基地的建设。专项实施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以课题支持的方式带动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而且要注重人才,特别是企业研发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