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大省建起大化肥基地

   2009-08-06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23

  1990年5月5日,河南省中原化肥厂大型合成氨、尿素设备已准备就绪,高大的烟囱不断往外吐着白色的水汽。“造粒!”,随着调度指令,操作员按下操作键,雪白的尿素颗粒在造粒塔内徐徐落下。“造粒成功了!”“出尿素了!”人们欢呼雀跃。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原有的中小化肥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化肥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原油田的建设,河南省、中原油田提出了建设一个大型化肥厂的建议。  

  1982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听取了中原油田的工作汇报后问:“大化肥厂为什么还不建?已两年多了,这样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要犯错误的。”  

  随即,由原河南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牵头,大化肥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始了。1983年9月,河南省赴京上报了《关于河南省天然气化肥厂开展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的报告》,并向胡耀邦同志写信汇报了河南省开展的相关工作。胡耀邦同志批示给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胡启立:“启立同志:这件事我是个促进派,能否像引滦工程一样打个速决战,请你邀一两位省里同志,同他们谈谈。”  

  1983年9月28日,原化工部部长秦仲达到河南考察时指出:“大化肥厂上什么产品,支持省里的意见,如果争取到投资,我主张复肥,如果不行就上尿素。”  

  其后两年间,大化肥项目的初步设计、技术交流工作稳步推进。1985年9月,原国家计委对设计任务书进行了批复:同意新建河南省天然气化肥厂(后改名为河南省中原化肥厂),规模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  

  工厂的蓝图就绘制在豫北平原、濮阳市西郊的一块沙丘地上。然而,建设伊始,困难重重。没有资金,省领导说,就是卖裤子也要把大化肥建好,彻底改变河南省缺肥的状况。  

  带着领导的重托和农民的期盼,1987年9月30日,创业者们开进了沙丘。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厂里提出了“关死后门,倒排计划,加快速度,保证工期”的指导思想,并组织了五个“大会战”。1989年底,该厂基本具备投料试车条件,比国内同类厂家提前3个月建成,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连连说:中原人是好样的。  

  然而,工厂建成后,还是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河南省的这套装置在全国首次采用了氨汽提法。尽管该工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点,但如何开好这套装置,国内并无经验可循。  

  因此,蒸汽平衡困难、控制系统故障、尿素中压冷凝器易结垢等问题接踵而来,困扰着装置的长周期运行。同时,国内在该厂之后应用氨汽提工艺的几个大、中型化肥厂也纷纷来函,请求支援开车、为装置“会诊”。  

  技术人员围绕各项难题展开了攻关。他们根据国内外尿素生产的经验,结合该厂的生产特点,调整了有关工艺指标,改造了关键部位,严格了操作,收到了较好效果。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生产现场捷报频传:循环水稳剂配方的改造,大大提高了减腐阻垢能力;尿素中压冷凝器的改造,解决了易结垢、影响换热的难题;工艺空气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生产原料利用率;氨汽提塔倒头成功,延长了使用寿命。  

  1990年和1991年,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中原化肥厂,对该厂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欣然题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中原化肥厂建设成为现代化企业。”  

  同时,作为国内首套氨汽提尿素装置,它不仅满足了该省及周边省市的化肥需求,而且为国内同类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使氨汽提法新工艺在国内得到推广。由中原化肥厂员工编撰的《氨汽提法尿素生产知识问答》等专著出版发行,600多名各类技术人才走向全国各地,支援了各地化工企业的建设。
  
  (作者时任河南省中原化肥厂高级工程师,现任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原大化公司总经理)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