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投资机会

   2009-08-19 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

40

  上一轮盘活世界经济的是电子产业,而这一次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和政府将撬动经济复苏的支点放在了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产业上。无论是美国总统奥巴 的“能源新政”,还是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都将太阳能作为拉动经济复苏的“主引擎”。

  振兴新能源的号角已在全世界响起,太阳能这一新兴产业,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而抓住商机,成就一番“绿色”事业,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不再是梦想。

  7月20日,来自温州的商人唐先生匆匆赶到广东,通过当地商会对华南地区太阳能光热市场进行调研,并对皇明太阳能热水工程在华南推广情况进行评估。在他看来,已如火如荼的民用太阳能设备、工业太阳能材料营销势必会获得更大的市场,而太阳能巨大的市场空间,恰恰是他所谋求的盈利所在。

  银泰证券分析师刘东升认为:管理层通过大型国企迅猛推进工业太阳能发电设施建设,欲通过新兴产业刺激经济复苏,而对于民间产业投资者,可通过投资民用太阳能设备行业获得同等的利润空间,毕竟,“新能源”已被全球确定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而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太阳能热利用市场前景可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政策当先 国家力挺新能源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押注新能源,希望其能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全球兴起新能源热潮。而我国在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刺激经济政策后,意识到这些政策属于主动投资及产业升级方面的努力,而真正能够带动经济重新腾飞的,仍需领先世界的新兴行业的带动。

  据专业机构预测,作为未来能源的新希望,当前我国的太阳能产业正保持高速增长。以皇明为例,2008年全国经济不景气,还能增长30%-40%,到2010年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将有600亿的市场容量,如果中国人口的1/4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预计将达2.7亿平方米。

  民间投资更应关注“太阳能屋顶计划”

  行业研究人士认为:光伏发电领域投资动辄十几亿,回报周期较长,比较适合国有企业。而民间资本想从新能源中分取暴利,应更多关注投资回报快的民间新能源技术,这其中应重点关注国家在近期推出的“太阳能屋顶计划”(正式名称为《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太阳能屋顶计划将给民用、商用太阳能行业带来腾飞的机会,根据政策规定,扶持项目主推大于50kW,即需要至少400平方米的安装面积,这就使得在学校、医院和政府等公用和商用建筑上推广太阳能将获得国家大量补贴。

  我国民用、商用太阳能设备市场启动较晚,近些年刚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迹象,高盛、鼎辉等先知先觉的国际顶级投行对国内“太阳能热利用领航者”皇明太阳能集团投资近一亿美元,促使皇明集团在目前大多数企业裁员的形势下,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太阳能热利用不仅限于热水器

  太阳能热利用的商业市场,仅仅是家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吗?如果存有此类观点的产业投资者,注定已经落后时代。皇明太阳能集团相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皇明已经将太阳能产品应用到家用、公用热水、工农渔业生产热水供应、温屏节能门窗、光电照明及城市亮化五大领域,并均已经实现了量化生产和量化销售。

  公用热水系统如今被通称为太阳能热水工程,是通过集管式集热器陈列、智能控制系统、管道及循环系统等组合,24小时即开即热、防过热、变频供水、除菌等十几种功能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皇明太阳能热水工程还实现了远程监控系统,如果系统运行出现异常,会自动预警,皇明工作人员不用去现场,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有效地将问题解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制作成本不断降低,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平民化”。光电产品(太阳能照明及城市亮化)迅速增长证明其优势所在。以拥有众多国内外领先技术的皇明太阳能光电设备为例,在居民小区公共照明方面,太阳能灯具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无需电缆,一次性投资,终生受益。

  温屏、太阳能3G的巨大获利空间

  更具市场空间的当属“温屏节能玻璃”,这是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一大突破,它是一种光学和热学性能优越的中空低辐射镀膜玻璃,隔热、隔音,降低夏季、冬季的能源损耗,是目前刚刚兴起的优质节能建材。

  非G时代,实际上就是有隐患时代,太阳能生产标准低,没有检测,连基本的配件都保证不了,经销商随意在市场上拼凑的现状让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罗振涛忧心忡忡,他表示,“行业正在努力往1G奔,而皇明已经开创了太阳能3G时代,超出行业两代”。

  而“太阳能3G”则是由皇明参与制定的目前太阳能行业的“最高标准”,摆脱了过去太阳能应用的单体性,形成民用、商用的太阳能利用综合一体解决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