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天化公司所在的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是朱德元帅早年战斗过的地方。1963年4月1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元帅重返泸州,视察坐落在棉花坡下正在兴建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47年前“护国战争”硝烟弥漫的四川泸州棉花坡地区,此时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会战: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精英正在为建设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而拼搏着。
那个时候,经过国家从1955年开始的大规模找油找气作业,四川盆地已相继发现了包括泸州纳溪地区在内的一批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天然气气田,并经原化工部部长彭涛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启动了利用四川天然气发展化学工业的工程。其间,朱德元帅一直十分关心四川天然气的利用和发展,多次进行指示,并多次到四川视察。这次来到棉花坡之前,他还先去了四川成都的西南化工设计研究院,听取了关于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总体规划的汇报,并题写了“掌握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最新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题词。
77岁的朱德元帅兴致勃勃地来到了泸天化建设工地。当时国家刚刚克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就决定从西欧国家引进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10万吨合成氨和16万吨尿素的成套化肥装置,在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建设。朱德元帅到来时,该厂还在与国外谈判,工厂正进行前期工程,施工现场地面高低不平,条件十分艰苦。
在简易接待室里,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专门从泸州气矿借来一张单人沙发,请朱德元帅坐下。但他不坐沙发,而是和大家一样坐在藤椅上,听取当时的泸州天然气化工厂党委副书记石五昌和基建副厂长高延阁对工厂建设情况的汇报,并仔细询问了尿素包装和运输的打算和安排。朱德元帅态度和蔼,问得十分仔细,就像和大家拉家常一样,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该厂的职工都知道朱德元帅来了,很想见见他老人家。朱德得知后说:“可以看看大家。”消息一下传遍了全厂,所有能离开岗位的职工,自动地汇集在当时的简易球场,排成整齐的队伍。朱德元帅拄着手杖,绕场一周,微笑着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职工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沉浸在极大的幸福之中。
看望过职工群众后,朱德又参观了我国第一台利用天然气发电的小电站、小合成氨装置和当时西南化工试验站(即西南化工研究院的前身)的触媒车间。
朱德元帅结束在四川视察回到北京后,于当年的5月19日向中央政治局提交了《关于利用和发展四川天然气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于四川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天然气发展化学工业,解决群众吃、穿、用的问题,以及加强利用天然气的研究设计工作和泸天化建设的投资问题等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他充分肯定了向西欧国家购买技术专利的必要性,认为这样可以争取利用外国已有的、成熟的生产技术为我服务,少走弯路,争取时间,尽快建厂投入生产。他强调国家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统一安排四川天然气开发利用,对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投资5亿多元是需要的,应下决心搞起来”。
朱德元帅的专题报告加快了四川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泸天化的建设。
岁月悠悠,今天,朱德元帅曾为之殚精竭虑的天然气化学工业,已经在国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产品发展成多分支、多品种,成为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亲临视察过的泸天化已经发展成为塔罐林立、管道纵横的化工城,成为我国最大的尿素和醇醚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并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向了新的征途。
(作者现任泸天化集团公司《泸天化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