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化学工业区以科技创新推动园区发展

   2011-05-13 石化石化

489

  上海化工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和上海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促进园区发展,为上海经济发展作贡献。
  一、统一思想,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发展方向。
  化工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在2003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区的工作思路。经过多方调研,化工区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要突破原先化工业相对分散、技术落后、耗能大、污染重的发展状况,建设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根据化工区发展的实际,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通过科技创新求发展。而根据国内化工业发展现状,“引进”是做强自身的第一步,要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这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土化工产业。几年来,上海化工区瞄准世界一流的公司、工艺技术、设备和管理,引进了英国BP、德国巴斯夫、拜耳和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日本三菱瓦斯等世界500强公司入区投资,累计批准总投资达到92亿美元。这些项目在工艺先进性、资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内乃至国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水平。比如,拜耳在化工区内建设的异氰酸酯项目,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气化法,用气相法替代液相法,使光气使用量降低了60%;采用瞬间发生法,使光气的现场储存量降低到原来的十分之一;采用双层管壁设备工艺,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确保了生产装置的安全。
  目前,化工区正在积极引入总投资达42亿美元的新炼化一体化项目。化工区将充分利用中石化与英国BP公司合资建设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的成功经验,以中石化为主体,完全由我国自主投资建设、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管理。该项目将由中石化和化工区共同出资建设,由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可研设计,建成后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生产流程、装置运行、质量控制等将由中石化公司自行管理。中石化系统工程建设公司已经积累赛科工程进度、安全、质量、费用有效控制的实践经验,并创造了多项国内、国际记录。在保持整套装置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同步的前提下,自主开发技术运用比率将在丁二烯、聚烯烃等配套装置中大幅上升,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率将超过70%。新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将为化工区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上树立一面新的旗帜。
  二、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化工区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上海化工区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为目标,从一开始便考虑到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引进主体化工项目时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一方面抓好科技创新,鼓励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入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
  化工区与华东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了国内第一家具有化工行业鲜明特色的“产学研”基地。该基地的一期建设项目包括华东理工国家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防腐中心、科技园中试孵化基地、华昌聚合物公司树脂及其配套产品项目等。此外,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中石化研究院基本有机原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基地等项目先后在化工区落户,为化工区增强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化工区积极鼓励区内企业建设具有一定研发功能的实验室,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形成并突破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化工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
  2004年上海化学工业区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共同建设海岸工程科学实验基地。该基地自建设以来,本着海洋科技面向经济建设,坚持体制创新,组织精干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与防汛大堤安全密切相关的基本支撑条件建设和核心技术研发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化工区正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法国苏伊士集团等研究机构合作,拟成立特种废水处理研究中心,旨在以更加科学、经济、环保的方法为化工区部分生产企业产生的特殊废水找到更好的出路。
  三、研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化工区在一期引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大型项目基础上,提出在二期招商中要特别注意吸引研发机构及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并着手研究制定《上海化学工业区吸引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项目专项扶持政策》,计划在国家、上海市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的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规定的基础上,按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划拨一定金额的专项资金,支持精细化工类高、精、尖的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的入驻,以推动化工区高新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科学技术与化工产业紧密结合,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生产精细化工等项目和科技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进一步推进化工区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年初,作为上海市首批29个“科教兴市”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年产10000吨级生物质材料聚乳酸”项目落户化工区。这是“十一五”开局年,化工区引入的首个高新技术项目,预计今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建成。该项目利用玉米作为再生资源,建设符合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化工产品,有利于促进我国在能源替代生物材料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我国生物技术国际竞争力。
  四、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为科教兴区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化工区以华东理工大学和石化工业学校为平台,致力于推进区校联动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专业适用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培训方面,化工区积极搭建实习交流平台,2005年3月,化工区管委会主动接纳华东理工大学选派的6名优秀教师分别到机关各处室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在人才培养方面,区校双方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人才观,力争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培养制造业基础人才的双赢目标。2005年6月23日,在华东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了“上海化学工业区理工教学优秀生奖学金”首次颁奖仪式,对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并资助部分在读贫困生完成学业;7月,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设立“职业教育奖”;11月,又与金山区政府签约成立了化工实训基地。这些举措,为培养化学工业急需的具有创新活力和创业能力的各类人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化工区内的企业纷纷与国家级重点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2年7月,该校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接受注资100万欧元共同建设“拜耳实训基地”,并开设“拜耳班”,为化工区内的拜耳一体化基地有计划地培训操作技术人员。此后,该校又携手与化工区内的赛科、巴斯夫、德固赛、亨斯迈、高化等分别组建各企业冠名班,逐步形成了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一批“拜耳班”、“赛科班”、“巴斯夫班”、“亨斯迈班”的合格毕业生已走上区内拜耳聚异氰酸酯、赛科90万吨乙烯、巴斯夫聚四氢呋喃和异氰酸酯等项目的操作岗位,成为这些主体项目建设运营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化工区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