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出集中技术力量主攻重要胶种

   2009-08-21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48

  在香山科学会议近日以“中国合成橡胶的发展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针对我国合成橡胶发展中面临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与会专家纷纷建议:借鉴镍系顺丁橡胶会战的模式和成功经验,凝聚国内合成橡胶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集中解决重要合成橡胶胶种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  

  强化创新 镍系顺丁橡胶是样板  

  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合成橡胶市场之一,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指出,一方面,我国合成橡胶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原料供应能力增强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富余产能增加,周边国家扩大产品输出加剧市场竞争,而国内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他认为,应加快产学研结合、科研设计生产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开发,全方位扩大技术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表示,国内外对合成橡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橡胶合成、结构表征、加工和轮胎制造环节中很多技术落后于国外,需要新一代橡胶人不懈努力,国家和企业在政策和研发经费方面也应给予支持。眼下,要加强合成橡胶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发聚合新工艺及新技术,加大力度解决我国合成橡胶品种不全、不能满足国家需求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之荃称,镍系顺丁橡胶是我国惟一通过自力更生实现全流程国产化的大品种高分子材料,对于合成橡胶的研究开发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合成橡胶从催化剂、聚合工程、加工到制品是一个很长的研究开发链条,其中各个环节都有其特殊性,单一的研究单位或企业很难完成全过程的技术研发,因此团队合作仍是当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何盛宝教授认为,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研发的组织者、投资者和受益者,企业通常关注产能大、覆盖面广,但高端产品却被国外先进公司垄断的大宗合成橡胶品种。今后,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技术集成化、产品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应作为企业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方向。  

  由大到强 大品种合成胶是重点  

  专家们经过深入讨论,就化解我国合成橡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达成如下共识:  

  第一,C4、C5基大品种合成橡胶是实现我国由合成橡胶大国到强国跨越的重中之重。眼下,应着力解决C4、C5基大品种合成橡胶品种、牌号不全的问题,增加已有品种和牌号产品的技术含量。具体而言,就是要尽快实现异戊橡胶的产业化,这对于填补天然橡胶缺口及C5综合利用意义重大;加强溶聚丁苯橡胶核心技术研发,加速我国自主技术胶种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丁基橡胶、乙丙橡胶产能,加强牌号和新产品研发。 

  第二,围绕稀土催化合成橡胶、阴离子聚合方法学、阳离子聚合和丁基橡胶等领域,加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合成橡胶几乎涵盖了除缩合聚合外高分子合成化学所有的聚合方法,聚合机理和方法的创新是合成橡胶乃至高分子合成化学进步的原动力,高分子合成化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合成橡胶胶种或牌号的进步。  

  第三,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在合成橡胶硫化、加工和成型过程的研究与应用。采用先进的仪器表征与统计力学、分子模拟等方法,对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形成全面的认识和准确描述;研究合成橡胶生胶、混炼胶和硫化胶的结构演变过程;研究新的物理、化学硫化方法;构建合成橡胶先进高效补强理论与方法。  

  资源整合 研发与需求对接是关键  

  针对我国合成橡胶工业现状及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专家们还就提升合成橡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 

  目前合成橡胶基础研究与企业需求相对脱节,合成橡胶生产企业与轮胎制造企业协调不足,有限的科研资源难以充分利用,新产品、新牌号难以推广,这些问题导致研发工作不能形成统一的计划。专家建议由国家组织拟定一个包含不同层次、互相支撑、全面统一的合成橡胶研究发展计划,有效解决跨单位的成果利益分配、知识产权问题等。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研究是我国由合成橡胶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支持和保证,是维系我国合成橡胶长久发展所需新技术、新工艺的策源地,必须重视合成橡胶的基础研究。同时要加大工程研究力度,提高合成橡胶装备的制造和研发水平,支持新的反应器设计、传质传热技术、凝聚干燥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全流程自控水平,努力降低能耗、物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专家呼吁,国家应支持有创新性的合成橡胶新胶种、新牌号开发,加快自有技术的中试和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我国自有特色和优势;对已有自主技术基础的合成橡胶品种不要盲目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要将节能、环保的概念、技术和方法,融入橡胶合成全过程以及轮胎加工、制造和轮胎应用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我国合成橡胶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体系。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