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传染病”

   2009-08-28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32

  产能过剩是一个阶段性爆发的“传染病”。

  在经济景气时,未来的市场需求仿佛是个看似怎样都无法填满的无底洞,无论上多少项目都可消化。但金融危机一旦爆发,这个无底洞却顿时向清可见底的趋势发展,而那些原本充沛的产能不得不戴上一个新的头衔——“过剩产能”。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引领中国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但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多项产业产能过剩的格局也可能随之加剧,从而破坏经济复苏。

  严峻的数据已经显示出过剩正在加剧,并已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拦路虎。

  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煤化工等传统行业俨然是受过剩困扰的重灾区。据工信部披露,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近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在建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

  中国石化协会也指出,在国务院发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后,从目前已正式公布本地区《振兴规划》的十几个省市看,仅甲醇有的省就规划了1200万吨,有的省规划了600万吨。照此规划,未来部分产品产能相对过剩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将进一步加剧。

  在传统行业之外,这个传染病还进一步蔓延到多晶硅、风电等新兴产业。目前,全国“打造新能源基地”的省份已多达17个,但未经过充分论证规划的却不在少数。

  为了抑制这个传染病,中国政府开出了包括金融、土地等多项政策在内的药方。但药方能否奏效,关键还要看两点——一是准入门槛等措施是否能得到严格执行,二是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能否能得到完善。

  要知道,虽然“上大关小”一直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但“上大易,关小难”才是最真实的写照,这也是过剩滋生的内在动因。

  作为促进GDP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大项目不仅是资本追逐的重点,也是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冲动,后者甚至会在金融和土地政策上予以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钢铁、风电等大项目通过化整为零、打环评“擦边球”等手段在全国落地开花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如何将监管措施落到实处,将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另外,在大项目上马的同时,传统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却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一级政府而言,一些小厂往往是当地财政支柱,其产能的淘汰涉及到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种问题。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来自地方的阻力也就无法真正消除。

  传染病是否真能被抑制住?让我们对此次钢铁、水泥等六行业的调整结果拭目以待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