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被砸跌停

   2009-09-01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25

  8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在暴跌193点之后上证指数迎来了此轮调整以来的新低2663点。在当日领跌板块石化、煤炭和有色板块之中,被称为“石化双雄”之一的中国石化上午早早下探至跌停板,另一只石油类股中国石油也迎来6.71%的跌幅。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31日交易中,中国石化以1.29%换手率成为创下最近一个月调整以来新高。大智慧超赢数据显示,当日超大账户净流出资金达到2.16亿元,而散户买入达到1.69亿元之多。

  “毫无疑问,参与杀跌中国石化的无疑是机构,这多少与上周成品油价格上调预期落空有关。”国泰君安位于上海的一家营业部负责人表示。

  有意思的是,在8月24日中国石化公布上半年每股收益0.383元业绩当天,内外资卖方机构一致看多。其理由无非有三:一是上半年业绩超预期,这一趋势甚至有望在下半年维持;二是中石化母公司有望注入此前收购的Addax相关资产;三为短期内成品油价格有望上调。

  与资产注入和业绩预期的不确定性相比,今年以来先后五次调整过的成品油价格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根据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价格调整的条件是“连续22个工作日,国际油价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以上一次价格调整日7月29日推算,这次上调的时间窗口为8月26日。

  其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63美元附近一路上攀,并在8月25日创下74美元/桶的新高,此后在72美元附近徘徊;无论是纽约原油,还是布伦特、迪拜和辛塔原油22个工作日加权平均变化率均已经超过10%。

  8月25日午间,一些卖方机构给予核心客户的邮件中推测发改委有望在当周上调汽油和柴油价格,预期两者零售价上调400-500元人民币,上调幅度在6%-8%左右。

  然而向来形成了“零点调价”的国家发改委在26日凌晨并未如期下发调价通知;在上周的后两个工作日(27日和28日)中,油价上调预期最终没有能兑现。

  发改委相关人士8月30日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发改委将尽量减少调价频率,做法不违反现行定价机制”。

  一家目前超配中石化的基金公司人士8月3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短期之内不会发生大幅回落,那么成品油价格上调仍旧不可避免,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上调幅度,决策层可能会考虑到民生压力如出于对平抑物价等因素,上调幅度较定价机制规定要小一些。”

  不得不承认,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是中国石化上半年净利润同比332%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今年年初以来国际实施的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机制使得中国石化炼油板块业绩出现大幅好转。

  公司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炼油板块为中国石化贡献了126亿元的盈利,成为当期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从季度来看,今年第2季度数据已经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单季销售31.3百万吨创下了18%的环比增长。

  根据交银国际的测算,今年上半年纽约期油均价仅为51.68美元,按年下降53.5%;而剔除价格中包含的燃油税因素后,国内汽油加权平均出厂价按年仅下降20.98%,国内柴油加权平均出厂价按年仅下降25.94%。可见,2009年上半年,成品油价格的降幅远低于原油成本的降幅,炼油毛利获得了显著改善。

  在众多机构看来,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得以贯彻执行将是决定中国石化业绩增长能够实现的关键因素。

  “公司80%左右炼油所需的原油需要对外采购,长期而言,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贯彻执行是公司业绩增长的根源,”渤海证券分析师张延明认为,“对于短期的成品油上调或下调,主要是看是否在这一机制下运行来判断投资机会。”

  中国石化财务总监王新华在此前召开的公司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成品油机制需逐步完毕,现时机制具透明度,部分民营成品油企业出现囤油迹象。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