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元旦,《榆林报》刊登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陕西省185煤炭地质勘探队在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府谷78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探明煤炭储量877亿吨。
陕北有煤海!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下面,竟沉睡着一条黑色巨龙——神府东胜煤田横贯榆林地区6个县、内蒙古6个旗以及东胜市境内,面积达24573平方千米,被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我当时任榆林地区行署专员,如何开发煤田、摆脱贫穷成为榆林的重点工作。经过我们向陕西省及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尤其是198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到榆林视察工作后,国务院于当年6月正式决定开发神府煤田。当年7月,陕西省委、省政府下达了开发神府煤田的总动员令。
1987年3月5日,神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在神木宣布成立,我任公司总经理。当年,神府煤田创利税突破1000万元,精煤出口45万吨。神府煤田开发后,让当地老百姓在较短时间内摘掉了穷帽子。
随着勘探的深入,我们发现在榆林的地表下面除煤炭外,还有石油、天然气、岩盐等大型矿藏,且资源配置好,是世界上罕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具有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独特优势。1998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
刚刚进入21世纪,我担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仍关注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开发建设。2001年春,我带领省决咨委专家到榆林调研考察,发现榆林基地在开发初期,还仅仅停留在挖煤、采油、输气上,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低。
若煤炭直接销售的增加值是1,那么发电后附加值为3,加工成载能工业品效益可增加5~10倍,若转化为化工产品创造的附加值就是原煤的数十倍。因此,能源基地开发必须走深加工的路子!2002年10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向省委、省政府报告了《关于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建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 “三个转化”的发展理念。
“三个转化”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我们建议榆林基地必须坚持能源输出与就地加工并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尽快启动建设2×60万千瓦煤电、250万吨/年煤液化、60万吨/年甲醇、15万吨/年醋酸、10万吨/年聚丙烯以及10万吨/年电解铝等6个龙头项目。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该报告非常重视,2002年10月31日,当时的代省长贾治邦批示:拟提交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定夺,送建国同志(李建国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审示。当年11月18日,李建国批示同意,并让有关部门提前研究。2003年初,陕西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三个转化”正式提了出来。随后,省委、省政府同时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此后的7年内,陕西省每年都召开一次榆林基地建设座谈会,推进“三个转化”,加快基地开发建设。
随后,数家世界500强企业及神华、长庆、中盐、中化、鲁能、兖矿、陕西延长石油等国内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榆林,一批煤电一体化、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醋酸、煤制油、盐化工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产,榆林化工基地初具雏形。
2004年9月,我又带领省内有关专家,对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实施“三个转化”情况进行专题跟踪调研,现场考察部分项目和大型企业,形成了《实施“三个转化”情况调查报告》。认为能源基地要从“大上项目”转变为“上大项目”,构建若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十一五”末实现“21115”奋斗目标,即年产2亿吨以上煤炭、1000万千瓦煤电、1000万吨煤化工产品、1000万吨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和500万吨高载能工业产品,把榆林建成中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目前,榆林能源资源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约21.3%,转化量逐年增大,转化率逐年提高。
去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榆林时,指示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我们这些多年来致力于榆林化工基地建设的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作者历任榆林地区行署专员、神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陕西省委常委、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现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