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暴雪天气令各地天然气需求量大增,而供给方表示,已经尽最大努力仍不能满足需求,这导致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气荒”,部分城市缺口甚至达到40%。
就像遇到“电荒”、“油荒”一样,这次解释“气荒”的成因是:极端气候导致需求暴增,以致供不应求。然而,在供需矛盾的背后,却反映了一次性资源的瓶颈制约。电网可以建,气井可以打,气管可以铺,但一次性资源却是不可再生的。倘若天然气用尽了,气管铺得再长,又有何用呢?
天然气因其低廉、洁净、环保的特性而被大量的推广使用,但是作为一次能源,天然气的储量是有限的。当前,天然气年产量仅400多亿立方米左右,在中国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不足5%。有资料显示,中国天然气储量在世界天然气总量中不足3%。
对此,有关方面呼吁,公众应节约用气。当然,节能责无旁贷,但是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需要使用能源,因此,对能源的利用,除了节流也得开源。
向国外寻求资源是出路之一。近年来,我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从沙特、俄罗斯再到委内瑞拉和巴西,中石油中石化汲取世界石油的管道,正从中东向北亚、南美延伸。
“然而,应对能源问题只单纯的依靠别国进口不是根本办法。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提供足够的供给。归根到底,解决能源危机还得靠自己。”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说,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0%,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必须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同时,有着十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都很大。而在地热方面,据估算,中国主要沉积盆地储存的地热能量为736亿亿千焦耳,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折合每年3284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在不久前,奥巴马总统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同意致力于加强清洁的大气、水、交通、电力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合作,并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未来双方将投入至少1.5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研究。
事实上,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构成中,煤炭依然占据69%的比重,风电、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所占份额不足2%。
“新能源在全社会的用量微乎其微,这与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新能源产业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理解与扶持。”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新能源的产能调整需要发挥市场调节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需要帮助企业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支持研发和产学研结合,并培养未来能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