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确实是与陶瓷工业有缘。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誉满全球自不必说了,萍乡市湘东区的工业陶瓷也毫不含糊。
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深冷硬质瓷球和世界上第一块轻质、整体式化工陶瓷填料以后,湘东区的工业陶瓷产业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
湘东区科技局局长邬粮藩告诉CCIN记者,湘东区现有陶瓷企业318家,年生产能力达42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64.8亿元,工业陶瓷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70%。为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于今年1月10日将“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称号授予湘东。
据CCIN记者了解,湘东的工业陶瓷产品中,化工陶瓷占98%以上。化工陶瓷主要用于化工设备中的耐酸碱腐蚀、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磨损部件,其独特性能可以大大提升化工设备中的反应、过滤、去污、催化剂保护等关键环节的效率。化工陶瓷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性能直接关系到化工生产的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实现。
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的美名,这对于一个产业来说自然是值得骄傲的。但是,CCIN记者在湘东采访时发现,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在对此表现出自豪的同时,也表示出强烈的危机意识。
“如果继续按传统模式发展下去,这里的很多企业都将被淘汰。”在工业陶瓷领域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萍乡市车田工业瓷厂总经理刘裕秋的担忧,代表了很多企业的一种危机意识。
70%市场占有率的喜与忧
毫无疑问,工业陶瓷产业30多年的快速发展所形成的70%的市场占有率,给湘东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高级工程师曹南萍介绍说,发展工业陶瓷产业所需的原料湘东都有,而且储量丰富。比如,湘东瓷土储量达上亿吨,瓷石储量也有数千万吨,而高岭土储量达4000万吨,石英石(粉)的储量也达2000多万吨。“这里的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利用成本低。比如瓷土,最低的每吨只要百元左右。这些资源成就了湘东的工业陶瓷产业,而工业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将这些沉睡了数千年的资源转化成了产品和收益。”
在萍乡市,湘东区是一个边远区,农业人口占到70%左右。工业陶瓷产业的发展不但为当地的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造就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CCIN记者在这里接触到的企业家几乎清一色都是农民出身。据了解,湘东地区工业陶瓷产业的从业人员已达38000余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2000余人。陶瓷工业的发展使湘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6000元,不但高于江西省,而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培育出了庞大的营销队伍是工业陶瓷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之一。”萍乡市龙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象山说,目前湘东工业陶瓷产业的营销人员有3000多人,高峰时期有近5000人。这些营销人员具有成熟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强大渗透能力,能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与工业陶瓷有关的企业。
高市场占有率还让湘东的工业陶瓷产业具有了一种品牌效应。“现在我们出去销售产品人家一听说是湘东的企业就会连说‘知道这个地方’。”以生产陶瓷膜滤材产品和设备为主的萍乡市金辉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邱善庚这样告诉CCIN记者。
但是,70%的市场占有率带给湘东工业陶瓷产业的并不只是喜。
邬粮藩告诉CCIN记者,湘东现有的工业陶瓷产品,虽然有谷峰陶瓷规整波纹填料、陶瓷膜超滤机、多孔异鞍环等科技含量高的专利产品,但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竞争后劲缺乏。“企业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较低;企业分工不明晰,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企业人才匮乏,生产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弱化,研发投入不足,管理落后。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邬粮藩说。
CCIN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产品的同质化和同构化导致的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严重成为所有人担忧的主要问题。
“一个产品十几家企业做的情况不在少数。这样量是上去了,市场占有率也高了,可价格却上不去。广东、江苏、山东一些地方的产品每吨卖数万元的情况很普遍,可我们这里的产品每吨低的只有两三千元,真的不如白菜价。”刘裕秋说,在订货会上,这边已与客户签合同了,那边当地的企业还在以更低的价格拉这个客户。这种情况他遇到过不止一次。
CCIN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目前湘东的工业陶瓷企业中夫妻企业、兄弟企业、叔侄企业比比皆是,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数量还不多。
今年8月18日,总投资达1.5亿元的萍乡市陶瓷研发检测中心奠基。图为奠基典礼现场。
产业升级从改变供气开始
“对于工业陶瓷产业的这种状况,湘东的政府部门其实早就感觉到了,并且通过宏观调控为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做了不少的努力。”邬粮藩说,早在本世纪初,湘东区政府就下大力气强制企业改变了燃料品种。
据他介绍,烧制工序是工业陶瓷企业的关键工序,湘东地区工业陶瓷生产企业以前使用的传统的倒窑炉都是以煤为燃料,能耗高、效率低、污染严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政府通过现金补偿、强制拆除等方式,将所有企业的烧制工序都改为以气为燃料。为此,当地拆除了倒窑炉278座、烟囱201根,并关掉了数十家无法改造的小企业。与此同时,政府投资6亿元建立了两家配套的焦化企业为工业陶瓷企业供气,目前可日供工业用气600万立方米。
“现在,所有的企业都烧液化气了。这种变化不只是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曹南萍介绍说,液化气比煤要贵,企业的成本增加了,再生产那些大路产品就更没有竞争力了。而像龙发公司、车田厂、金辉公司等生产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发展就更快了。
针对工业陶瓷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状况,湘东区政府从2006年起规划建设了萍乡市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打造出现代化的、全新的工业陶瓷产业发展平台。2006年8月9日,基地正式动工建设。目前,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签约入园企业46 家,其中在建企业9家,已投产企业16家。
“产业基地起到一种导向和示范作用,通过设置技术门槛、环保门槛,引进高水平的企业来引导湘东工业陶瓷产业上水平、上档次。”曹南萍说,目前进入基地的企业或是产品层次高,或是生产方式先进,或是生产流程现代化。
“我们始终认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增长方式是湘东工业陶瓷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邬粮藩说,作为湘东工业陶瓷产业的技术主管部门,湘东区科技局不但主持完成了《江西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技术发展方案,而且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仅去年一年,我们就走访了17个省市的62家高等院校,举办了两次技术对接洽谈会,达成了26家企业的18个合作项目。今年到目前为止,又有12家企业与院所达成16个合作项目。”
邬粮藩告诉CCIN记者,他们正在制定一个推动全区工业陶瓷科技创新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他们将建立一个发展基金,每年至少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他们将以10万到50万元不等的专项补助,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国家相关项目。他们还力争每年能新增自主创新项目5项以上,申请专利15项以上。
百余企业首次坐在一起
2008年3月28日,一批饱受无序竞争、低层次竞争之苦的企业觉醒了。他们自愿联合起来,成立了萍乡市工业陶瓷商会。这个商会的百余个会员企业中,湘东的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湘东的工业陶瓷产业第一次有这么多的企业坐在了一起。从此,抱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取代了各自为政、互相残杀、低价竞争的传统做法,成为湘东工业陶瓷企业发展思维上的一次重大转型。
“我进入工业陶瓷这个行业比较晚,2001年才开始建厂。当时投资达30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 10万吨。在湘东乃至全国的工业陶瓷行业这个起点都算高的。从进入这个产业开始,我就明显地感觉到其中最大的弊端是产品科技含量过低,人才缺失严重。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致力于推动湘东的工业陶瓷产业改变这种状况。”萍乡市工业陶瓷商会理事长、龙发公司董事长罗接发说。
他告诉CCIN记者,除了企业自身关注和投身技术创新以外,他们还在湘东的陶瓷产业基地建设工业陶瓷研发检测中心。这个总投资达1.5亿元、一期工程投资达6000万元的研发中心已经于8月18日奠基。“这不只是龙发的,而是全湘东工业陶瓷生产企业的研发中心。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促进湘东工业陶瓷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换代。”罗接发说。
进入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成为很多企业分散经营到集中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目前,一些有拳头产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黄冠公司、龙金陶瓷填料有限公司、东桥瓷厂等都已经在产业基地建立或正在建设新的厂区和生产线。
避开通用型大路产品,研发和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专利产品也成为很多企业追求产品转型的时尚。
“我们在最近几年开发了多款应用于化工、石化和制药等领域的附加值较高的专利化工填料。比如,谷峰陶瓷规整波纹填料、流线形陶瓷规整波纹填料等。与传统的填料相比,这些产品能使用户节约项目造价成本,将精馏效率提高30%~50%。”刘裕秋说,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都很高,目前都只有他们能生产,所以不怕别人竞争。
目前,像车田厂这样通过生产专利产品进行转型的企业还有很多。如金辉公司就主打应用于化肥、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碳化硅-氧化硅陶瓷膜过滤管及装置,东桥瓷厂则主攻羟基铁包覆滤材,龙金公司用“以辊棒废料为原料的高铝瓷球”打市场,黄冠公司的市场利器是活性氧化铝球。
就在CCIN记者结束采访时,金辉公司的碳化硅-氧化硅陶瓷膜过滤管及陶瓷膜超滤机申请国家创新基金的努力已到了最后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