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广东省的气源规划,中海油的确比较占优。”12月30日,广东省油气商会燃气部部长庄荣金对本报记者表示。
12月28日,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正式开工,计划2010年建成,通过高栏港陆上终端与珠海LNG项目、深圳LNG项目等联网以配合中海油在南海深水区建设400亿-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
“以此项目为起点,中海油将在珠海开启一系列项目,包括荔湾3-1油田开发建设、启动LNG战线、LNG汽车等项目。未来几年,中海油将在这里投下300亿-500亿元。”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当日在奠基仪式上表示。
抢占制高点
据记者了解,该深水工程基地项目由中海油旗下上市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600583.SH)投资建造,首期投资额约10亿元,占地约29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生产储卸油装置、深水浮式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船、组块及模块等深水海上油气田设施的建造以及新产品研发制造、深水船队补给支持等。
“建成后将成为大型深水海洋工程基地,为加快公司储备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抢占南海深水油气田资源提供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海油工程12月29日公告称。
目前,海油工程在山东青岛、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广东惠州等地拥有海洋工程制造场地。其中青岛基地年钢材加工能力达20万吨以上,而天津临港工业区和珠海深水工程基地正在建设中。
事实上,自12月9日宣布在中国南海深水区发现流花34-2气田后,中海油动作频频。
12月16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母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已与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即BG集团)就63/16区块签订了石油产品分成合同;12月28日,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也宣告正式开工。
“这一系列的动作足以显示中海油企图巩固其在广东天然气老大地位的野心。”庄荣金表示,与海上油田的开发相类似,中海油对气田的开发也会采取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合作的方式,“在气田上就与哈斯基石油公司合作。”
而对于具体的合作模式以及利益分成,中海油有关方面在30日以“信息敏感不方便透露为由”委拒记者采访。
但一位中海油总部知情人士29日晚向记者坦承,浅水区域的油气资源已开发得七七八八,中海油只能够往深水去发展。他透露,“对于上游气田开发,一般由有限公司负责,由于涉及到技术以及利益分成,所以集团都盯得很紧,不允许私下向外透露。”
“中国的石油公司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油田勘探上跟国际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PSC合同的原因。”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如是解释。
所谓的PSC合同(即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S)是指双方通过谈判确定产量分享比例的产量分享模式,一般来说开发成本越高的公司分享的比例也越大。
而12月16日中海油与BG集团签订的合同规定,在勘探期内,BG集团将在63/16区块(南海西部海域的琼东南盆地)进行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钻探初探井。BG集团将在勘探期内承担100%的勘探费用,而中海油将有权参与合同区内任一商业油气发现最多51%的权益。
逐鹿广东天然气市场
“目前天然气在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只占到3%,中国未来要提高到10%,这将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市场。”庄荣金说。
而按照广东省发改委的总体规划,至2020年间广东省将形成包括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在内的四大区域管网,形成覆盖全省的天然气主干管网约3200公里,工程总投资约460亿元,年销售收入预计1500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引起了三大石化巨头的注意。据庄荣金的介绍,目前除了在深圳大鹏湾的LNG项目以外,中海油在粤东、粤西以及南海均设有LNG接收点;而中石油除了西气东输二线项目外,还在深圳建网;中石化也企图通过川气入粤项目来分一杯羹。
而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海荔湾3-1将于2012年年底或2013年初投产,远期一年可出产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个量是整个“西气东输”的3.5倍。
“以量来衡量的话,中海油还是占据广东绝大部分气源。”庄荣金认为,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目前东段(至广州)至少要到2011年底方开通,而中石化的川气入粤计划在量和时间表上都暂未确定,这给中海油进一步巩固广东天然气市场腾出了时间。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中国海域的天然气日产量达450.1百万立方英尺,其中在南海东西部的日产量就达362百万立方英尺,天然气的实现价格为3.93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2.8%。
更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28日,中石化、中海油与粤电集团按照3∶4∶3的股权比例合组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公司,负责广东省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当时被指大有联袂抗衡中石油之意。
对此,庄荣金表示,未来中石油也将会参股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公司,“作为重要的气源供应商之一,管网公司不可能让中石油缺席”。而对于未来中石油将以何种方式进入管网公司,庄荣金表示,坊间盛传的说法是按量来确定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