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和工业用不冲突

   2010-01-15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69

  记者:目前我国天然气的使用状况怎样?

  刘毅军: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1997年是203亿立方米,2008年是807亿立方米,10年间增长约3.97倍。而化工和工业用气比例呈下降趋势。1997到2007年,化工用气比例由41.3%降到32.1%;工业用气比例由42.7%降到29.6%。

  记者:您怎样看待天然气应该民用还是用于工业的争论?

  刘毅军:天然气作为燃料具有污染少、热值高等特点,民用的优势比较大。但不能说天然气民用好就全作民用。从用气的季节性看,我国一年中气候变化明显,温差大,民用天然气量季节性差异大。而天然气产量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差值大不利于供气者的生产,因此需要工业等别的用途来分流调节。只有允许一些可中断的、可转换的工业用户存在,才能一方面保证民用,另一方面优化用气结构。可中断的用户包括建在城市边缘的天然气发电厂等,他们启停快、污染小;可转换的用户指齐鲁石化等一些在民用淡季能消化天然气,在民用旺季又能转用石油等原料的化工企业。随着民用天然气市场的发展,用气总量和季节差量也会变大,更需要工业用户来调节。

  总之,天然气使用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鼓励民用还是工业用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平衡总量结构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强调发展民用,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用户就要取消。

  记者:在天然气紧缺的状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工业用气?

  刘毅军:对于现存的工业和化工用气来讲,需分情况对待。尤其对于天然气作能源燃料的工业行业来讲不能盲目压缩,要谨慎对待。比如天然气发电厂,其存在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西气东输管道建设过程中,国家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气,没有估计到下游市场会短期内形成巨大城市燃气需求,为保证天然气产业链的发育、启动,需要发展一批大的用户,只有把气卖出去,上游、中游才有经济效益,才能进一步发展。当时国家就认为应该适当地发展天然气发电等用气量大、用量稳定的工业用户来启动天然气产业链。到2007年时,我国已建和在建主要天然气发电项目的装机容量已超过19000兆瓦。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很快,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民用量迅速爆发。在天然气短缺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发电项目似乎上得有点多。但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因为随着天然气市场进一步扩大,民用量上升,淡旺季用气峰谷差也在增大,到那时这些看似过多的项目又会成为调节民用峰值的利器。

  记者:对于化工行业的用气呢?

  刘毅军:我国天然气制化肥和甲醇等化工项目的上马与此有相似性。国家刚开始为了扶持天然气产业链发展采取了相对低气价的政策。而天然气市场发展起来后,因为石油、煤等化工原料的价格上涨很快,天然气价格又缺乏灵活的调整机制,天然气对于工业用户来讲价格优势就很明显。基于此,很多有资源的地方政府开始鼓励这类化工项目,而中央又缺乏相应规划,这样就没控制住。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既然已经上马了,我们应该怎样逐步调整。我认为这种调整应该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合理规划,控制增量;二是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把价格理顺,逐步把现有的用天然气作原材料的化工企业用气转移出来,用其他的原材料来代替。相信在天然气价格逐渐市场化之后,天然气用于化工是否合理在效益上就能体现出来。这相当于从源头上运用一种经济手段来优化工业中天然气的使用结构。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