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2010中国油气商品交易会在广东惠州大亚湾举行。这是中海油首家炼油厂广东惠州炼厂投产后,惠州举办的首次大型油品交易会。
据会议之前透露的消息,山东地炼企业组团参与了这次会议,目前是与中海油洽谈资源互换等合作。
而大约一个月前,中国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在山东挂牌成立,该公司开工建设了一条山东日照至东明的原油管道(下称“日东管道”),在2011年6月底建成投产后年输油能力达1000万吨。
这可能只是山东地炼最近崭露头角的显性事件。本报记者了解到,与一年前山东地炼企业穷途毕现不同,这个总产能高达4000多万吨、大小炼厂高达20多家(有数据称为21家)的山东地炼,正在成为投资者争抢的香饽饽。
“今年我们正在向终端零售网络发力,集团公司对此已有部署。”1月18日,中国化工集团旗下一家山东炼化公司的负责人如此向记者表示。实际上,除了中海油、中石油、中国化工等大鳄外,包括韩国SK、道达尔等外资化工巨头也正把扩张触角伸向山东。
“黄三角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山东地炼的价值已经开始凸显。”中国化工网资讯中心总编刘心田说,这让它们在面对石化巨头时有了更多的议价能力。
地炼升值
在中海油惠州炼厂投产前,山东地炼一直是两大石油巨头之外的重要成品油补充来源。
根据山东省炼油与化工协会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山东地炼全产业就业职工3万多人,总资产约400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4500万吨/年。但这些地炼企业的生存境况却不如人意。
据山东省石油与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介绍,整个山东地炼的国家原油配置指标每年不到200万吨,地炼企业不得不从海外进口燃料油作为原料。
就在一年多前,山东地炼还是一副狼狈不堪的景象。当时,很多地炼厂的开工率一度跌破15%,整个山东地炼行业都被愁云惨雾所笼罩。而这并不是山东地炼第一次陷入困境。
为了挽救危局,2009年初,山东省经贸委技术改造处官员当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山东将以21家地炼企业为基础,组建山东省石油化工集团。
这个规划一度让山东业界振奋,但有分析称,“要把分散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地炼企业整合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山东石油化工集团组建方案除了公开表示征求意见外,一年时间过去了,并没有更多进展。而如今,随着黄三角开发战略的正式启动,山东地炼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集体重组事件似乎已经沦为“纸上谈兵”。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范围将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共19个县,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但济南和青岛不在范围之内。
《规划》对“黄三角”的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根据预计,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到2015年将达到9300亿元,预期2020年达到15000亿元。
作为黄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石化产业成为了黄三角的重要支柱产业。
1月17日,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黄三角有近1000万人口,GDP是4000多亿元,石油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进一步发展对全国这些产业的带动和总量的膨胀、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黄三角的开发对山东的地炼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上述中化工人士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拉动对成品油和化工原材料产品的需求。”
刘爱英此前曾表示,随着汽车的普及,对于成品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目前山东省的成品油次年需求量已经达到2000万吨。
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提升了业界对于山东地炼企业的估值。
刘心田指出,“近段时间来,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一直在50%以上。和以前相比,地炼企业如果要出售股权,将能卖出更好的价钱。”
中石油抢筹
据了解,韩国综合排名位居第二位的SK集团早在2007年就对山东地炼低调探营,欲以山东为据点进一步开拓中国能源市场,并通过直接投资或参股形式与山东民营油企合作,借以收购山东地方炼油厂、油库、码头、加油站,进而入驻中国油品市场。
与韩国SK的低调相比,比肩埃克森美孚、壳牌、BP的道达尔则更显得明朗一些,其欲牵手东明石化共建500万吨级别的炼油项目,深挖中国“油渠”的消息早已在业界盛传。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中石油的强势介入下,道达尔与东明石化的合作已经名存实亡。
一个多月前,就在黄三角发展规划刚刚获批之后,中石油山东输油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而中石油和东明石化合资兴建的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工程也正式开工。
按照规划,日照—东明原油管道输送的是从日照港进口的中东原油,其一期工程年输油量1000万吨,计划于2011年6月30日具备投产条件,二期工程年输量将达2000万吨。
刘爱英表示,东明石化目前的年加工原油能力是500万吨,该原油管道工程完工后,将使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同时,新引进的原油还将引发连锁反应,带动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这些下游产业的发展。
“由于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外资收购地炼企业的消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刘心田说,“在首届山东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上,也曾有外资酝酿过相关事宜,但最后不了了之。”
道达尔人士也曾表示,道达尔与东明石化的商业拜会确实广泛涉及到了炼厂以及成品油销售终端网络建设事宜,但要开展新建炼厂业务,最终仍然需要看政府的审批结果。
上述中化工人士因此指出,“外资收购地炼的消息往往只是传得比较厉害而已,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颇具难度。”
化工巨头加速渗透
同道达尔等跨国石油公司不同,中化工、中海油早已完成了对山东地炼势力的初步收编。
刘心田指出,“中海油和中化工近段时间都在完善其终端销售网络。”
在他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难解释。“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后,成品油下游利润得到了保证。现在,一些加油站的利润率甚至比炼厂还要高。”
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零售环节因此趋向透明。
记者了解到,中化工已计划在今年继续完成对销售系统的整合,并打造辐射全国的成品油销售渠道。
截至去年,中国化工集团在山东省整体收购、重组或控股的有济南石化集团、济南长城炼油厂(即蓝星石化)、正和集团、华星石化、昌邑石化、青岛安邦石化和山东日升等7家地炼企业。
据中化工人士介绍,此前集团意图整合的地炼企业在被收购后仍保留着原有的销售系统,并未进行重组。但随着各企业内部整合的逐步完成,销售渠道的统一重组也就纳入了计划。
此前,蓝星石化在成品油市场早已进行了布局。该公司旗下的前卫石油销售公司是最早的成品油批发企业之一,目前经营着10多所加油站。
在2008年将山东日升纳入旗下后,知情人士就曾向记者表示,中化工重组日升的新公司成立后,其主要任务是开发省内和省外的成品油市场网络,初步目标是在3年后加油站数量达到500家,销量逐步达到每年300万吨的规模。
上述中化工人士称,集团成品油销售网络一旦重组完成,将能更好的利用现有山东地炼资源,参与全国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