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探寻中国低碳生活之路

   2010-03-05 新华社新华社

27

  今年的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有一位特殊的代表,别人提着皮包,他却拎着菜篮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菜篮子代表”。

 

  “你看我这个篮子是毛竹做的,可以用5年-10年,去年还被送到哥本哈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向世界展示。”当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陈飞的时候,他正在整理一麻袋当地生产的竹编菜篮子,准备送进北京社区,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关注环保和低碳生活。

 

  不只是陈飞,就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之日,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把握机遇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的提案”也被列为一号提案。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有一个共同关注:探寻中国低碳生活之路。

 

  “提倡低碳生活不是要过苦日子”

 

  低碳生活如何进行?是不是要过苦日子……今年两会期间,“低碳生活”这个时髦的话题成为众多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

 

  记者两会期间随机采访一些市民时,得到这样的反馈——“低碳生活我赞同,可让我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我一时接受不了。那不又回到原来骑自行车上班的年代,生活水平倒退了?”

 

  对于这样的观点,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说,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要一谈低碳就认为是不求发展,不要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倡低碳生活不是要过苦日子。”

 

  他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提高生活水平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关键是要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高耗能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事实上,通过利用低碳技术,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与降低碳排放可以并行不悖。”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王海说。他举例说,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房屋墙体隔热隔温效率,即使住宅宽大,能源消耗也不会增加;氢电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也可保障交通效率,实现低碳生活。

 

  “社会长远发展离不开倡导‘低碳生活’理念”

 

  据统计,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有28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地在“展望”部分首次出现“低碳”字眼。

 

  当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助理夏之宁接过记者递上的“碳足迹”调查表时特别高兴:“我是从事化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平时就非常注意环保节能,旧电池从来不会乱扔。据我了解,只要有效地使用自然通风和避免房间过暖,就能减少家庭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使用节能灯、少吃口香糖、使用环保袋、自觉提高空调制冷温度、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众多代表委员聚焦社会长远发展、汇聚民意民智,提出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就与我国的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完全吻合。

 

  “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都能做到低碳。”陈飞代表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建议围绕低碳和环保的主题。而今年政协会议新闻组所有信息也将采用网络发布,不再印制记者手册等文字资料。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其实是一种值得称道的重大进步。

 

  “推进‘低碳生活’,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

 

  “当医院、学校就在身边时,人们的出行就自然转化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市市长胡宪说,南昌市正在通过均等配置教育、医疗、商品流通等城市生活资源,帮助居民实现“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不仅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我们不能当‘甩手掌柜’。”胡宪说,实现低碳生活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家庭直至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起到 “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在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在这些方面,国家正在逐步出台更多政策,比如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支持开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并通过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等。

 

  “虽然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仍需加大推广、监督力度,但值得欣慰的是,讲究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逐步进入百姓生活。”全国政协委员郭涛说,如果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方面都能够注重从自身做起,那么, “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概念不仅将在更广阔领域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让低碳经济造福全人类的愿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