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企联姻中企意在中国市场

   2010-03-18 中化新网中化新网

23

  《金融时报》撰文称,中海油(Cnooc)与阿根廷的Bridas合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外结果——它令这家中国公司成为BP(英国石油)的合作伙伴。

  中海油和BP都将持有Pan American Energy的股份——目前BP和Bridas分别持有这家阿根廷合资企业60%和40%的股份。

  这是导致西方企业与中国国有石油集团开展合作的最新交易。

  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与中石油(PetroChina)联手竞购澳大利亚Arrow Energy天然气公司;预计法国的道达尔(Total)将与中海油合作开发英国图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在乌干达的资产;BP已经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共同开发伊拉克庞大的鲁迈拉(Rumaila)油田。

  每宗交易的背景都有所不同。例如,在技术上简单但存在政治和安全风险的伊拉克,与中国合作为BP带来了重要优势。IHS Global Insight的塞缪尔??西斯扎克(Samuel Ciszuk)表示,CNPC带来政治影响力(因为它是国有企业),以及“廉价的技术熟练工人和在低利润率项目的投资意愿”。

  然而,尽管这些合作的动机各有不同,但背后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抱负:西方企业希望构建各自与中方的关系,以确保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

  BP、壳牌(Shell)和道达尔等大型国际石油集团——更不用提美国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雪佛龙(Chevron)——面临着一个根本问题:它们的核心市场正接近成熟。

  发达国家支持的智库——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从现在到2030年,即使没有任何新政策措施鼓励提高能效或采用生物燃料,美国的石油需求平均每年也将下降0.7%。

  在欧洲富裕国家,石油需求预计每年下降0.4%;日本则预计每年下降1.8%。

  与此同时,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石油需求月度数据突显了中国市场的活力。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的表观需求“令人吃惊地”增长28%,这推动美国原油价格在上周五一度升至每桶82美元上方。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如果政策不变的话,中国石油消费将每年平均增长3.3%。

  面对上述前景,西方企业的选择不多。它们正在打造生产和交付天然气的业务部门,因为发达国家对天然气的需求仍可能增长。

  它们可以专注于业务“上游”的勘探和开采部分——这已经是规模最大、最有利可图的部分,并争取成为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炼油厂和经销商的供应商。然而,逾一百年来,它们的业务模式一直建立在一体化的基础之上:控制整个价值链——从寻找石油,到向消费者交付成品油。

  如果这些企业脱离一体化模式,就会使自己更加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从而承担盈利波动上升的风险。

  鉴于中国本身已经拥有了CNPC/中国石油、中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这三家成功而雄心勃勃的大型石油集团,西方企业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们要找出自己有什么恰好是中国需要的。

  其中一个可能是技术,比如开发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储藏所需的技术,这些项目需要特殊技术才能具有商业可行性。另一个可能是参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作为交换,中国企业希望增加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这是西方企业仍可提供的资产。如果西方企业要想更多地进入中国,或许只能以让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开采作为交换。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