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投资回暖 争辩产业链中端过热

   2010-03-18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68

  “今年36平米,明年要72平米。”2010年3月17日,在Solarcon China 2010会场现场,无锡惠德董事长惠梦君显得有些兴奋。

  之所以如此兴奋得益于销量的疯狂增长,惠梦君预计2010年的企业销量是2009年的10倍,惠梦君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单晶炉。

  无独有偶,“这个月,有三分之一的订单没法满足,因为超出了产能”,世界最大的切片制造商赛维LDK总裁佟兴雪向本报记者传递了同样的信息。

  据记者调查,随着光伏产业逐步恢复,国内光伏产品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引发相应的投资,不过在这一轮投资热潮中,一直不被重视的产业链中端受到追捧,但随之也引发了投资过热的担忧。

  10倍增长

  “2009年销售才10多台,今年势头很好,估计会在100台左右。”惠梦君表示,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欧洲光伏政策的推动,2010年将一改2008-2009年的颓势,引发一波高速增长。

  2010年初,国内各大太阳能生产商的财务报表显示光伏市场已然恢复快速增长,3月初,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尚德电力预期发布年报,其称2009年太阳能电池板达到704MW,同比增长42%,同时各项财务指标均大幅超过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另外其称2010年出货量同比增长不低于70%。

  不过,在整体恢复高速增长的光伏市场中,其中光伏产业中游尤其热,这在光伏设备商这里表现得尤为强烈,都是呈倍数增长。

  前述无锡惠德主要生产单晶炉,属于中游的第一个环节,而精功科技(002006.SZ)则主要生产应用于第二个环节的铸锭炉。

  “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来看,2010年铸锭炉的产量应该是2009年的3-4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精功科技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而2009年仅比2008年增长了1倍。

  据记者调查,市场上流传着,国内铸锭炉最主要的提供商GT的订单数超过生产能力的1.5倍,许多财大气粗的光伏后进者甚至开始“承包”中游制造商的生产线。

  “晶片确实是供不应求,而且在短期之内无法改变。”佟兴雪认为,由于中游设备交货期在1年以上,因此短期内,晶片的供应情况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结构性失衡

  在惠梦君看来,单晶炉需求的暴涨首先得益于光伏市场的乐观预期,在其推动下,许多光伏产品制造商积极扩大产能。

  而产能的快速扩张引发了光伏产业链中的结构性问题。

  从光伏的产业链来看,光伏下游进入门槛相比较低,林洋新能源技术总监马跃称,下游组件的生产相对比较容易,而中游拉晶切片的投资高于下游,“整体风险也比下游高”。

  林洋新能源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生产商之一,2009年光伏电池组件生产能力为360MW,2010年准备把组件产能提升到700MW。

  “我们是一个垂直整合的企业,从多晶硅碇至组件,还有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但我们的投资一般是从组件开始向上延伸。”马跃称出于风险与收益的考虑,林洋新能源一般是先扩产下游再扩产中游,“同类型企业基本都是这样的”。

  事实上,相对于组件生产能力翻番的计划,林洋新能源并没有多晶硅碇至切片的增产计划,马跃称“多晶硅碇至切片的产能约为300MW,“是一次性上马的”。

  而在上游,受2007年前多晶硅暴利的影响,国内掀起多晶硅投资热潮,并一度引发政府关注,向市场警示多晶硅产能过剩的危险,同时国外也是开足马力增大产能。

  至今,多晶硅已从最高峰的四五百美元/公斤跌至100美元/公斤以下,多晶硅的供给趋于平衡。

  中游过热?

  不过,已有业界人士开始担心中游投资过热。

  “存在中游投资过热形成过剩的可能。”马跃称,如果市场没有及时反应过来,那中游在未来会陷入产能过剩的境地。

  台湾著名电子专业信息提供商《DIGITIMES》称,2010年太阳光伏产业复苏后,两岸诸多光伏晶片厂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引发扩产热潮,使得中游设备商面临交不出货的压力,交货期从正常的3个月,延长至今4-5个月。

  不过,佟兴雪显然并不担心中游投资过热,其称由于高速增长的光伏市场需求,光伏中游的投资不会形成过剩,而且“现在光伏产业比较谨慎,关注真正的需求,不会肆意扩大生产”。

  事实上,前述精功科技的人员也证实了业界的谨慎,“需求虽然是不错,但市场是越来越难做了”。

  上述人员表示,过去买方要购买铸锭炉必须按款到发货的方式进行,但“现在要视客户而定,最高可能会给予5%的尾款到货再付”,另外订单多为意向性合约,毁约的风险比较大,“买方会观察市场情况,如果市场趋势不好就可以放弃合同”。

  不过“我们一直在备货,今年市场肯定是很热的。”前述精功科技人士总结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