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发布《氮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在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现实情况下,文件仍然只是称行业产能“趋于过剩”,这一看似荒唐的现象背后是氮肥协会的利益诉求。作为大型氮肥企业的代言人,氮肥协会提出的意见必然是抓大放小,既要淘汰落后产能,又不伤害大企业利益。
文件提出的“趋于过剩”的行业产能描述,似乎并不能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同。行业数据显示,2009年氮肥总产能达到6500万吨,国内消费量仅有50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合成氨产能约500万吨、尿素产能近1000万吨。受产能过剩拖累,氮肥价格也长期在成本线附近徘徊,氮肥企业苦不堪言。淘汰落后产能几乎是行业的共同呼声。
也许恰恰是这个“趋于过剩”的定位,让化肥行业并未成为此前工信部要重点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之一。
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协会并不希望行业被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因为一旦被定位为“过剩”,大企业的大规模扩产将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在刚刚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并没有提出禁止新增产能,而只是提出准入门槛,这意味着具有资金和品牌优势的大企业依然能够进行扩产。
由内蒙古牙克石政府与西洋集团签约的年产12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尿素项目就是一例。该项目于去年6月正式签约,是国内规划的最大氮肥项目,目前已处于基建阶段。有行业人士就表示,如果对大企业的扩产做出了限制,在目前的经济复苏阶段,实际上就是为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反而更加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推进。通过大企业扩产,挤占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亦不失为一种淘汰落后之道。
温和的政策后,淘汰小企业出局也成了难事。因为小企业总是适时地在市场好的时候开工,市场不好的时候停产检修。在这一条件下,大企业扩产难以真正达到最初的目的。为此,文件提出了环保、能耗等硬性指标约束,如果最终能够强力推行,必将为大企业腾出一定的市场空间。不过大企业的代表心连心化肥的投资者关系总监姚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却表现出对“指导意见”执行方面的忧虑。他表示,文件提出的目标很好,从行业发展规律看,氮肥行业最终会只剩下几个大的企业集团,可目标能否实现还得看政府的支持力度。
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都会遇到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对此,看似温和的“指导意见”中还有一剂猛药,据要求,行业将加强对氮肥生产企业建设销售网络的支持。销售网络一旦建成,或许将成为对小氮肥企业的最致命打击。通过销售网络的扩张,大氮肥企业将把市场延伸至县级城市以下,直接与小企业兵刃相见。届时即使有关政府部门不能痛下决心,小企业也将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者摸索出其他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