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行业局部地区产能过剩 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10-06-01 经济参考报经济参考报

99

    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深陷亏损泥沼

    焦化行业面临新一轮重组契机  

    金融风暴过去,大海将会恢复新的平静,而我国焦化行业已进入大浪淘沙时期。市场法则将表明,越是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之时,这种淘汰进程将愈发加快。单凭过去粗放式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之路已走到尽头,焦化企业孤帆前行的方式将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焦化企业的联合舰队,甚至还有焦铁、焦煤联盟。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全国焦炭产量总计已达3.53亿吨,与上年同口径相比增长约7.95%。其中,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焦炭34502万吨,同比增长10.5%。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年底前,全国将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机焦。其中,山东省焦炭行业将淘汰产能227.7万吨,涉及14个企业。

    山东省是焦炭生产大省,现有规模以上焦化企业58家,产能达到5400多万吨,仅次于山西、河北,位居全国第三。山东现有焦炭产能已大大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预计到2011年,山东焦化总产能将达到7200多万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十一五期间钢铁发展规划,到十一五末山东省钢铁产能达到5000万吨,预计用焦炭3000万吨,对周边省份钢铁企业销售1500万吨,预计产能过剩达2700多万吨。目前,山东焦化企业开工率仅60%,焦炭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为此建议,三年以内不再审批新建焦化项目。随着企业生产的快速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热情有增无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在建、拟建焦化项目产能达1800多万吨,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产能过剩矛盾将更加突出,“建成之日”可能就是“过剩之时”。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以及新一轮财政政策调整,焦化行业风险将越来越大。

    在暂停对新上焦化项目的审批同时,山东将积极推进独立焦化企业与钢铁、煤炭企业联合重组。目前,市场上独立焦化企业多,钢焦企业联合困难。山东省焦化企业除济钢焦化、莱钢焦化、青钢焦化、石衡特钢焦化、潍钢焦化、富伦焦化等少数几家焦化企业为钢焦一体化企业外,多为独立民营焦化企业。

    目前,山东省内两大钢企济钢、莱钢都配套焦化厂,产能800多万吨,基本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独立焦化厂目前供应对象多为省内一些中小型钢厂,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根据国家政策,钢铁要淘汰落后产能“关小上大”的过程就是焦炭市场不断萎缩的过程,独立焦化厂未来的市场越来越小,生存空间越发狭窄。  

    当前,我国焦化行业应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积极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企业的联合重组、转型升级,实现我国焦化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业内建议,应推动焦化行业整合重组,推动“煤焦联合“焦钢联合”,延长产业链,增加抗风险能力,引导焦煤生产企业参股焦化企业,推动焦化企业参股焦煤生产企业。  

    山东已率先一步。2009年3月,山东焦化企业集团以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原山东铁雄能源集团)为母公司,联合全省45家焦化企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以松散型方式自愿组成,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成为我国焦化工业第一个名副其实的“联合舰队”。目前已与沙钢集团、淮钢集团、涟钢集团、马钢集团等省外钢铁企业,通过参股方式联合建设了五家产能过百万吨以上的焦化企业。

    山东焦化企业集团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产能最大的焦化企业联合体。在此基础上,协会提出由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山东焦化企业集团实业公司,集中采购销售,为行业在原材料采购和市场销售方面确定了市场地位和话语权。积极利用国内外炼焦煤差价因素以及沿海优势,与海外煤炭供应商主动沟通,确定建立煤炭采购长协机制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此前曾以平均每吨煤炭低于国内100-150元价格,与海外供应商签订了2000万吨的采购意向,不仅直接为生产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还较好平抑了国内居高不下的煤炭价格,对全省乃至全国钢铁及焦化行业均带来利好。  

    山东焦化煤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颇有感触地说,16家企业联合采购年用煤量达4000万吨,较过去单兵作战更有话语权,不但可以稳定订单,而且还增加了议价能力。以山西地区的炼焦煤为例,统一采购较个体采购吨煤价差在100多元。而且,在下游销售市场也同样如此,过去被钢厂压级压价的情况少了。

    山西焦化行业也将面临一轮重组整合。2009年5月,《山西焦化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根据规划,两年内山西省将通过淘汰落后焦化产能保留焦化企业150家,总产能控制在1.4亿吨。到2015年,全省保留骨干焦化企业60家,总产能控制在1.2亿吨。而山西目前约有270余家焦化企业,总产能接近1.6亿吨。但不同于煤炭行业的是,山西有90%的焦化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重组难度较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