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用生物燃料或燃用掺有生物燃料之燃油的汽车称作生物燃料汽车,其与传统汽车相比结构上无重大改动,排放总体上看较低,现有的基础设施也可以利用。然而,由于发展生物燃料(尤其是大规模、大范围发展)会直接对国际民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诸多基础性问题未研究透彻之前,还宜采取审慎态度。
巴西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乙醇汽车的国家,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汽车能源的自给,并开始向国外出口部分乙醇燃料。巴西靠乙醇摆脱了对石油的依赖,给美国提供了效仿的对象。近年来,美国出台了多项整车和相关规定,鼓励发展乙醇燃料。2007年,美国玉米(资讯,行情)种植面积达到了二战之后的最高点,玉米价格近两年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欧盟诸国以及日本、中国等也都大力发展包括乙醇在内的生物燃料。
对这股热潮,有人曾欣喜若狂,认为人们已经找到了应对汽车燃料短缺的良策。但就在汽车业界一部分人欢欣鼓舞之际,世界粮食价格飞涨、全球粮食库存降低至最低点的严峻局势给以乙醇为代表的生物燃料热泼了一盆冷水。
世界粮食大幅度涨价、局部地区出现供应短缺的现象,已引起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关切。经合组织的官员也发出警告:“如果乙醇占全球燃料消费的10%,那么就意味着美国、加拿大、欧盟和巴西30%的粮食、油料作物和甘蔗等糖类作物都会被用于乙醇生产。”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而兴起的全球乙醇汽油热,已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不满。
在墨西哥,玉米饼的价格上涨了60%,因此引起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活动。全球对棕榈油(资讯,行情)的巨大需求,导致这种如今越来越多用于生物燃料的食用油价格不断带来了较大隐患。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针对世界的乙醇热说,大量使用乙醇燃料是以“饿死穷人”的代价去“喂饱汽车”。美国方面的部分专家也指出, 乙醇汽油热将造成世界8亿辆机动车车主与20亿贫困人口大规模的争抢粮食,机动车车主想让汽车动起来,而穷人仅仅想吃饱饭活下来。
据2007年世界水资源储备大会散发的有关研究资料称,尽管生物燃料被认作是绿色替代燃料,但企业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却忽视了其副作用:对生物燃料的需求越高,对已非常紧张的水资源的压力越大。现在,粮食生产和生物燃料正处于竞争状态,洪水灾害和旱灾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世界水资源储备用于粮食比用于燃料更好。
世界乙醇汽油热引发的争议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包括乙醇在内的生物燃料作为可再生能源,虽然从自身层面将可以替代石油,但实际上,替代的数量有限,更不可能大规模替代。否则,将加剧本已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人类要有效且妥善地解决汽车能源问题还需要另谋它路。
乙醇热与中国
中国在1998年决定较大规模的发展乙醇汽油,当时决策者的初衷是为了消化一部分陈化粮,给农民增加一些收入,用部分严重挤压的粮食生产乙醇掺入汽油中而供汽车燃用。至2006年9月,继中国9省区推广车用乙醇汽车后,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燃料乙醇,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出乎决策者们的意料。
随着连续几年乙醇汽油推广试点范围的扩大,陈化粮早已消化殆尽,乙醇原料的来源开始转向新粮,继而以新粮为主。当前,中国生产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高粱,其即是人们的食物,也是家畜的重要饲料,这一类粮食价格的上涨,其中之一的后果,就是引起油价上涨,进而波及其他食品价格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鉴于事态的严重性,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立即发文,暂停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项目。
以上事实表明,与全球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不可能以粮食乙醇或其它生物燃料来大规模替代石油作汽车燃料,而且基于中国更特殊的国情,还应从中总结出理论认识,端正中国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汽车的发展方向。
其一,粮食安全的警钟要长鸣。一方面,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还在以每年1300万~1400万热的速度递增;一方面,中国人均耕地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耕地还因城市化、汽车化和工业化加速减少。因之,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其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用生物燃料来制取车用燃料的科学性。中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生物原料制取燃料就其自身层面是否具备完整的科学性?
关于中国是否合适发展生物燃料,有人说巴西与美国能够发展乙醇汽油,并取得成功,中国未必不能。其实,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基础与巴西和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国原先制定的计划,至“十一五”末,中国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吨,若按3∶1的粮食与乙醇的产出比来计算,则需要1500万吨粮食。这有相当的风险。不仅如此,中国在乙醇的生产效率上还落后于美国。中国生产1吨乙醇,需要3.3吨玉米和12吨水,而美国需要2.8吨玉米和1.8吨水。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因发展生物燃料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欧盟的高度关注,并强调发展替代能源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也是中国应遵循的原则。
与此同时,至于发展生物燃料本身层面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学术界也一直有争议。发展生物燃料理论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发展也处于不稳定之中。这时,有人提出发展非粮生物燃料。但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发展非粮食生物燃料的思路和大方向是正确的,消除了与人争粮的隐患,不过基础技术尚不成熟,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针对生物燃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技术、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层面上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还是应该组织各方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在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之前,对发展生物燃料应持审慎态度,至少不要大规模、大面积实施,可以在小规模或局部地区进行实验性发展,使用价值得到确认或验证后再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