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适度发展煤化工,但政策导向是限制,鼓励煤转电。现在煤化工发展主要得益于低煤价,如果煤价上涨,煤化工的经济性将降低。”
不久之前,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更是严厉指出,在国家出台明确的产业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气及配套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统一核准,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核准或备案煤制天然气项目。
这意味着,以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项目将继续“被冷处理”,煤化工项目的开展将经过更为严格的审批过程。
有业内人士打了一个形象比方:“在煤化工项目没有成熟先例的情况下,大作规划,这如同一场酒席,肉还没有熟,就高奏迎宾曲,客人们怎能入席?”
与国家政策从紧形成鲜明对比,地方政府发展煤化工的热情高涨。山西、内蒙、新疆、宁夏等资源型省份均将煤化工作为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国家政策和地方选择之间出现了矛盾。
煤化工再遭“冷处理”
煤化工是一项巨大的资源系统工程,涉及煤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以及诸多社会配套要求,尤其是水资源和环境因素。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煤化工发展的制约因素。
“煤制天然气是煤化工项目中,碳转化率(50%以上)最高的项目,最为投资者看好。即便如此,发改委还是下发产业政策,不会任由地方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告诉记者。
史献平说:“目前,国家对煤化工先进行试点,目前试点项目已经确定。‘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煤化工项目更不会遍地开花。除非国际油价上涨到200美元/桶,这也只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由此可见,若无意外出现,“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政策将继续延续严格的政策限制。
2009年5月出台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势头,积极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今后三年停止审批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等煤化工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
这是否意味着在试点结束前,停止审批所有煤化工项目?
国家能源局人士在接受采访时给出这样的回答:“具备审批条件的项目也会审批。例如煤层气项目,除建设煤制气项目必备的煤炭、水资源,配套的管网等条件外,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应的储运条件、副产品的利用将成为未来项目审批考量的重点。”
原国家化工部副部长潘连生在一次煤化工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说:“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
此言意味着,在严格的政策限制面前,一些省份将得到国家部门偏爱。这一点在内蒙古方面得到验证。
近日,内蒙古发改委编制完成《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明确内蒙古西部盟市产业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力争将内蒙古西部7盟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和新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煤化工是内蒙古此次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煤化工重点布局在大路、达旗、上海庙工业园区,目标是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煤化工园区。
与国家严格的产业政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述煤化工园区中的所有煤化工项目都已经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包思勤证实,产业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都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他说:“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化工是内蒙古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是内蒙古特色产业。国家煤化工政策是对全国的宏观调控,项目批复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对有条件发展煤化工的资源型省份而言,国家会有所侧重。”
地方发展热情高涨
地方政府发展煤化工的积极性并没有缩减。
以内蒙古为例,为吸引有实力的能源企业来内蒙古投资开发,内蒙古自治区调整了资源、土地、环境、产业和技术等方面政策,对在内蒙古投资办电厂或煤化工的大型企业集团,实行了“两个50%”的政策,即按项目转化量1∶2配置煤炭资源,50%就地转化,50%进入市场。
目前,内蒙古境内坐落三大煤化工示范项目。一是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项目,一期108万吨/年;二是伊泰集团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已累计生产油品4.1万吨;三是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项目,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总投资257亿元,预计今年可供气13.4亿立方米,2012年最终达产40亿立方米。
本报记者从伊泰煤制油公司了解到,目前该项目已经累计产油超过5万吨,装置负荷率在95%以上。“煤制油装置运行良好,部分能耗指标甚至超过了最初设计值。我们在与国家部门接触过程中,通过项目运行实践使国家部门更全面了解煤化工项目。目前,相关部门对煤化工的态度已经有很大的转变。”伊泰煤制油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伊泰煤制油项目70%负荷考核值显示,吨合成油有效气耗为5710立方米、煤耗3.5吨,水耗12吨,电耗1600千瓦时。
“从上述指标来看,煤制油工程不是投资很高、能耗很高、技术很高的三高工程,为我国煤、水逆向分布找到了一条产业提升的路线。国家应重点将此技术推广。”上述负责人说。
伊泰煤制油的试点所取得的成绩,更让资源省份将发展重点瞄准煤化工。包括山西在内的陕西、甘肃、新疆宁夏等资源省份,均将延伸产业链发展煤化工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当地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近日在考察山西焦煤集团、潞安集团、宏特煤化工公司等煤化工企业时称,“山西发展煤化工潜力巨大,要用节能、环保、低碳、清洁的方法大力发展煤化工,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为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供支撑。同时,要占领技术制高点和产业制高点,努力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煤化工基地。”
煤化工成为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正牵头做题为《大力发展煤化工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研究》的调研。
宁夏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政府“一号工程”,计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和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值 1500亿元,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
在新制定完成的《建设新疆乌鲁木齐国际能源城规划纲要(初稿)》中,新疆也将煤化工作为与煤电、石油化工并列的产业。
从上述政府行为中,可以窥见地方煤化工发展热情之高,但是囿于国家政策限制,能否如愿以偿还需要国家的判断和选择。
“地方将煤化工写入发展规划,但是具体项目仍需要国家发改委来审核批准,真正能不能上马还需要国家最后定夺。”中国石油和化学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