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焦化业产能过剩开工率仅六成

   2010-07-07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时报

117

    在价格“寒冬”中跌撞前行的山东焦炭行业迎来了又一轮价格低迷,再次限产自救成了企业普遍共识。在此“共识”背后,却是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的事实。

    焦化企业开工率仅六成

    “7月份也好不到哪儿去,整个下半年焦炭市场都难有转机。”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一副会长单位负责人张先生向记者诉苦,5月份因成本抬升压力太大,山东几家焦化公司口头协调每吨上调50元,“钢厂一听都不睬你”,同期钢厂生产成本也抬高了,钢材价格也在不断下挫。

    6月份,国内焦炭市场价格持续下挫。张先生说,“二级冶金焦炭出厂价格普遍在1700元—1900元/吨。”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6月份焦化市场的指导意见措辞透出市场更为“悲观”:按照50%—60%的限产幅度安排生产。然而,由于焦炭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企业通过限产提价的想法难以实现。

    “生意真的没法做了。”山东滕州市瑞达焦化有限公司王姓负责人对记者抱怨:4月份,山东北部地区焦化企业的入炉煤成本高达1370元/吨,山东南部地区在1310元/吨左右,“至今成本压力不减,焦化企业普遍亏损,部分焦化企业吨焦亏损高达200元。”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负责人给本报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目前山东全省已经进入工信部准入公告管理的焦化企业共五批37家,产能达到4300多万吨,未准入的规模以上焦化企业21家,产能1120万吨。总计规模以上焦化企业58家,产能达到5420多万吨。这一数据仅次于山西、河北,位居全国第三。

    山东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显示,山东现有焦炭产能已经大大超出了市场实际需求,而目前仍有在建产能1800万吨,预计2010年底,总产能将达到 7200多万吨。根据山东省政府规划,山东省钢铁产能控制在5000万吨,预计用焦炭3000万吨,对周边省份钢铁企业销售1500万吨,预计产能过剩达 2700多万吨,占总产能的三成以上。目前焦化企业开工率仅60%。

    钢焦企业联合困难

    目前,山东省内企业炼焦用主焦煤90%以上是从省外采购。随着全国煤炭行业治理整顿措施贯彻实施,煤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焦煤价格长期坚挺,国际上焦煤长协价格已到200美元/吨,还会继续刺激国内焦煤价格,无疑带来成本上升压力。

    针对行业现状和市场需求,去年3月份,山东省内40多家焦化企业组成了山东焦化企业集团,集中采购销售,与海外煤炭供应商主动沟通,以平均每吨煤炭低于国内价格100元至150元的价格签订了2000万吨采购意向。

    “山东省还将积极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独立焦化企业与钢铁、煤炭企业紧密型联合重组。”山东省经信委有关人士表示。

    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负责人认为,按照区域市场规律,山东省焦炭生产不仅要满足省内发展大钢铁建设需求,同时还承担着供应长江以南地区钢铁企业,为此,山东省在确保省内供应的同时,与省外钢铁企业建设钢焦联合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我省独立焦化企业多,钢焦企业联合困难。”山东省焦化行业协会负责人指出,山东省焦化企业除济钢焦化、莱钢焦化、青钢焦化、石横特钢焦化、潍钢焦化、富伦焦化等少数几家焦化厂为钢焦一体化企业外,多为独立民营焦化企业。目前省内两大钢企济钢、莱钢都配套焦化厂,产能800多万吨,基本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独立焦化厂目前供应对象多为省内一些中小型钢厂,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山东省经信委调研报告分析,受体制、资金、管理、发展思路等方面因素制约,省内钢焦企业联合困难,制约企业产业链的延伸。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年底前,全国将淘汰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下的小机焦。其中,山东省焦炭行业将淘汰产能227.7万吨,涉及14个企业。

    在山东省日前召开的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提到,要把淘汰落后与兼并重组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提高优势资源集中度。“以山东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山东焦化企业集团,实行兼并重组,盘活存量、激活优良资产,使企业在淘汰落后中得到新的发展”。

    山东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暂停1—2年行业准入验收工作,淘汰4.3米及以下捣固焦炉、6米及以下顶装焦炉,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三年内不再审批新建焦化项目;对新开工建设项目以及手续不全项目缓建或停建;进一步发挥协会在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协会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生产总量、产品质量、市场价格、环境保护、综合利用、市场营销、行业形象等方面的行业自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促进焦化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