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转移:联合利华合肥投资达120亿

   2010-07-21 新华财经新华财经

35

    炎炎夏日,联合利华合肥生产基地六期工程悄然竣工。不同于一期二期工程完工时的张灯结彩,六期工程的竣工低调安静。      

    自2003年始,视中国为“不可放弃的市场”的联合利华即把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往安徽合肥,投资额从最初的20亿元人民币扩大至目前的120亿元人民币。此外,在内陆其他城市新建生产基地的规划也在不断推进,“向西去”成为公司长期坚持的战略。

    离开东部      

    内迁之前,联合利华的生产基地位于上海。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不能建设大规模的工厂,因此,名为生产基地,实则是7个分布在上海不同地区的工厂,很难有规模效应,管理成本也高。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结果是土地价格的飙升,这对于生产日用快速消费品的联合利华来说,是一大隐忧。更大的忧虑来自于东部城市的能源供给状况。同时,物流成本也是心头大患。工厂的运输半径在1000公里左右,然而,若以上海为圆心,这个半径覆盖的面积中,一半落在东边的汪洋大海,不能被利用。劳动力充裕似乎成了上海唯一的优势,即使如此,每年的春节前后以及农忙时节,也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缺口。       

    安徽合肥地处长三角腹地,不仅交通便利,劳动力、电力与土地供应都非常充裕,最终被联合利华相中。但是,生产基地的转移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时的联合利华还是一个中外合资公司,中方股东为上海轻工控股集团(下称上海轻工),是上海的老牌国企。转移生产基地与上海轻工的战略不吻合。因此,为了顺利实施生产基地的转移,联合利华最终斥巨资购回了上海轻工的所有股权,成为独资公司。     

    此举的评价。有好事者甚至将联合利华与上海的关系形容为“当爱已成往事”。然而,日后的事实表明,联合利华的战略是一种梯度转移,获益的不仅是合肥与联合利华,也包括上海。     

    2009年9月9日,联合利华全球第六个研发网络核心——上海研发中心正式落成使用,标志着中国成为联合利华全球研发重镇。目前上海的员工又达到了 2000多人,但已经不是以工人为主,而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员为主,其中有博士学位的超过300人。      

    至此,联合利华的战略已非常清晰,即把上海做成研发、采购和管理中心,合肥则成为生产基地。曾锡文将这个战略描述为“梯度转移”。        

     生产基地迁往合肥后,的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合肥土地资源较上海丰富,公司在当地拥有800亩工业用地,原先散落在上海各地的7个工厂都集中到一起,成为一个大型生产基地,不仅大大缩减管理成本,还能满足不断扩大产能的需要。     

    充裕的电力供应与劳动力供应也为公司省却大量成本。而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自然不乏工人的来源。此外,合肥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的公路条件使产品可覆盖东边的长三角及湖北、江西等地。因此,工厂迁址后联合利华的综合成本下降了30%左右,3至4年就收回了转移成本。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