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万科地产、远大空调、皇明太阳能、吉利汽车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齐聚上海世博联合国馆,参加以“低碳经济转型与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论坛,共同探索中国低碳经济转型之路。
在即将于今年10月和12月进行的天津气候谈判、坎昆气候谈判前夕,中国如何选择自身的低碳转型之路,再次成为与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次论坛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举办,本报作为协办媒休参与,旨在为中国企业家、政府官员和专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共同探索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实践。
“中国的低碳创新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地区代表朴英雨 (young~wooPark)表示。“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还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结合自身国情,走出一条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宝贵经验将为其它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借鉴。”
出席论坛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韩家寰表示,低碳创新并非太阳能、风能、碳捕捉等新能源和高科技企业的专利,“每个企业都可以在低碳创新上做很多事情,发挥实质性的减排作用。这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竞争力表现”。
远大中央空调董事长张跃在演讲中先让观众看了两个短片子,一个是世博远大馆一天建成的镜头快放,二是三天内建成15层的远大新方舟宾馆,均展示了远大进入低碳领域的决心和实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张跃还透露了在这方面的更大“野心”,他认为,低碳建筑的业务有可能会超过其空调主业。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低碳经济项目官员刘尚文是此次论坛的总负责人,他指出,中国可以选择一条更低成本、更现实可行的低碳发展之路,就是通过鼓励企业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消费需求终端,推行低碳产品与服务创新,引导消费者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推动中国整体性的低碳转型。
专程从英国赶来参加论坛的兰卡斯特大学讲师DavidTyfield对以上观点表示认同,他对皇明太阳能、杭州艾硕科技、全球环境研究所和绿源集团等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五年内其中的五项创新每年可以减少6600万吨二氧化碳,另外两项每年将产生高达2.7亿吨的减排效果,这分别相当于2500万个和1亿个中国家庭的排放,约占2006年中国总排放量的4%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