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这样一个词汇,也许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现状的真实写照。药品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突击涨价;国家药监局力推电子监管,引发药企强烈反弹,除疾呼"成本上升"外,更有企业试图"变相抵制";低利润药品消失,复杂的利益关系,一个个横亘面前的难题,考验着这样一个旨在解决"看病贵"的制度。
去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按照医改部署,2009年启动的基本药物制度,今年底要实现60%地区的覆盖目标。这一架构清晰,被认为是医改成败关键的制度,却频频遭遇"拦路虎",有专家甚至担忧,成本和阻力可能影响改革的方向。
药品入医保目录突击涨价医疗市场充分竞争方可治本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编制是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重中之重,对企业来说,入不入目录,以什么价格入目录,就成了关键。
目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政府定价,未入目录的由企业自主定价。但医保目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一些企业就获得了涨价的"时间差"。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发改委需要在各省调研价格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这个"时间差"里,仍属企业"自主定价",药企涨价只需列明原因,向当地物价部门备案。
对于"突击涨价",国家发改委的对策是专项调查,对不合理涨价的,一律不认可。但突击式的调查,显然难以消除"突击涨价",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都能从药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对裹挟了过多利益的药价,监管部门实在难以眼观六路,发改委难以掌握药品真实底价,更难以监管几万种药品是否"突击涨价"。
相关专家指出,除了协调医保目录制定权和药品定价权,实现医药分家,以及医疗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才是治本之策。显然,这样的远景目标,也是医改的整体目标,不仅是基本药物制度需要面对的。
商业贿赂"扩面"行业过剩产能亟待淘汰
"医保药品受患者欢迎,但医保目录里同类产品很多,医生凭什么要开你家的药?就看你的公关做得到不到位。"一位医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品在进医保目录前涨价,厂家没有赚到多少,更多消耗在中间费用上。因为进入目录后,产品将在很多省份招标采购,也将在更多医院销售,需要打点更多医生。"患者一般更信赖医保目录中的药品,但同类药品太多,企业对医生的公关费用直接影响药品销量。"
事实上,药企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过程中奋力挣扎,是源于自身生存的需要。目前我国制药企业数量众多,生产结构雷同,产能严重过剩,全国近5000家制药厂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2/3,全行业设备利用率不足一半。小而散的行业格局,使制药企业平均利润率不足8%。
在国家"铁腕"淘汰落后产能的风暴中,药品生产企业不在重点关注之列,但对一个良性的药品市场而言,产能大量过剩,显然不是正常现象。
部分低利润药品"被消失"药企合理利润需制度保障
在国家几次为药品降价的同时,看不到利润的医药企业开始说"NO"。据记者了解,在已经启动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一些省份,出现了部分品种无人投标的冷清场面。一位医药生产经理认为,有厂家觉得价格降得太多,甚至超过成本线,而弃标的另一个原因是"故意较劲",希望政府上调招标价格。
因为会导致成本提高,对于国家药监局推行的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制度,一些药企也充满抵触情绪。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对于利润微薄的基本药物来说,成本提高难以接受,"既然利润那么低,不如不生产"。
此外,一些药店也纷纷下架基本药物。"如果药店的基本药物经营是'白忙活,不赚钱',积极性自然不高。"某大型连锁药店北京负责人表示,基层医疗机构零差率销售这些药物,亏损由政府补贴,而药店亏损只能自己承担。
对于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来说,利润稳定至关重要,如何保障药企稳定、合理的利润,成为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关键,这一方面的制度安排,也有待相关部门继续努力。
监管补偿双管齐下医院患者可实现双赢
今年底要实现60%地区的覆盖目标,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成为国家着力为之的医改方向。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使得这一制度面临深度博弈的局面,但表示欢迎的力量,也使得相关专家对这一制度的推行充满信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立医院在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中也得到了实惠。"一些基层公立医院必须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患者。"北京房山区中医医院院长徐希胜表示,基本药物价格便宜,报销比例高,在政府补偿及时到位的情况下,使用率高对于医院和患者来说都是双赢。
对于如何解决诸多阻碍,夏学銮认为,持续降价不是解决药价虚高的首选方式,政府也应及时了解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诉求,制定合理补偿机制,让整个市场不断健康发展。"对于有突击涨价和偷工减料行为的药企,相关部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在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前后对价格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查处,让百姓得到价格低廉、保质保量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