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矛盾缓解 醇醚价格扬升

   2010-08-18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15

    “现在甲醇出厂价为2300元(吨价,下同),二甲醚出厂价为3500元,分别比7月底上涨300元和350元,出货比较顺畅。”陕西渭化集团运销与市场部副部长李少春上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表示。由于停产企业增多,供应量减少,8月以来,国内醇醚市场一改前期持续阴跌的颓势格局,走出了一波较强劲的反弹行情。  

    目前,西北地区甲醇出厂价普遍提高至1900~2200元,华中地区甲醇出厂价攀升至2050~2350元,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和华东地区甲醇出厂价也普涨了150~300元。受甲醇价格上涨支撑,全国二甲醚出厂价也较7月底上涨250~380元。其中,西北地区二甲醚出厂价3200~3400 元,个别交通便利的厂家(如渭化集团)二甲醚出厂价提高至3500元,华中地区二甲醚出厂价3300~3550元,华东、华南地区二甲醚最高出厂价甚至突破3700元,接近年内最高水平。李少春认为,供应减少、供大于求矛盾缓解是醇醚价格反弹的主要原因。  

    首先,气头企业大面积减产停产,减少了国内甲醇供应。受国家上调天然气价格影响,气头甲醇企业成本陡然增加,并受天然气供应不足影响,生产经营状况持续恶化,60%以上的气头甲醇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目前,气头甲醇产能约占全国甲醇总产能的32%,气头甲醇企业大面积减产停产,每月减少甲醇产量16 万~20万吨。  

    其次,煤头甲醇价格倒挂,减产停产企业增多。由于前期国内甲醇出厂价长期在1800~2200元,这一价格实际上低于90%以上甲醇企业的成本。目前,全国联醇企业约1/3已经因化肥、甲醇价格倒挂而停产,甚至连近几年新建的数套大型现代化煤头甲醇企业,如咸阳化工60万吨/年、中原大化50万吨 /年、兖矿榆林化工60万吨/年等装置,也被迫停车检修,导致煤头甲醇月产量减少30万吨以上。  

    再次,受焦化企业开工率低下影响,焦炉煤气制甲醇产量锐减。焦炉煤气制甲醇产能约占我国甲醇总产能的4.7%,由于钢铁企业开工率持续下降,今年以来,我国焦炭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开工率持续走低,目前整个焦炭行业开工率不足40%,使配套建设的焦炉煤制甲醇装置“无米下锅”,月减少甲醇产量约7万吨。  

    最后,进口甲醇有所减少。虽然商务部未能如中国企业期望的那样,在6月24日前对原产于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国进口甲醇给予反倾销裁决,但一方面,延长反倾销立案调查时间,对上述国家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再贸然向中国大举低价出口甲醇,以免招致反倾销制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纷纷上书,陈述国外低价甲醇对中国甲醇企业和产业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实质性损害,呼吁国家尽快给出肯定的甲醇反倾销裁决,同时,还要求国家对伊朗、阿曼等未列入甲醇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也采取限制措施。中国政府的灵活政策和企业、行业协会的强烈反映,使中东国家向中国倾销甲醇的势头有所收敛,7月份进口甲醇数量明显减少,缓解了国内甲醇供大于求的矛盾。  

    而在甲醇供应量减少的同时,国内甲醇需求量并未减少。目前,甲醛、醋酸、农药、溶剂、甲基叔丁基醚等甲醇传统消费行业已经明显复苏,虽然开工率不高,但规模在不断扩大,对甲醇的绝对需求量有所放大;占甲醇消费总量25%的甲醇燃料领域,在越来越多省市出台省级甲醇汽车燃料标准并试点推广甲醇汽油的推动下,对甲醇的需求悄然升温。

    此外,甲醇另一大消费市场——二甲醚领域,由于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联合整治影响,行业开工率大幅下降至20%左右,供应量骤然减少,反而刺激其价格扬升。即便如此,目前二甲醚价格仍较液化气低1000多元。这意味着,每向液化气中掺混10%的二甲醚,就可多获利200多元;而掺混25%更可获利500多元。受巨额利润诱惑,二甲醚“封杀令”的作用大打折扣。据记者了解,除广东、上海等少数省市的二甲醚“封杀令”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二甲醚市场,在经历了7月份暂短的降温后,又开始升温。二甲醚生产企业还积极开拓民用燃料以外的气雾剂、冷冻剂等市场,并取得成功,助推二甲醚价格不降反升。  

    不过,对于醇醚市场后期走势,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因为国内甲醇产能已经过剩50%以上,二甲醚产能更过剩2/3,且仍有新增产能不断释放。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每一次反弹都难以持续。一旦醇醚价格高于成本并持续,众多减产停产企业就会提高装置负荷或启动生产装置,使醇醚产量迅速增加,市场再度供大于求,打压价格下行。  

    李少春预计,如果后期国内煤、气、水、电、运价格没有明显变化,国内甲醇出厂价将长期在1900~2500元,二甲醚出厂价则可能在3000~3800元区域运行,醇醚企业微利经营的状况还将持续2~3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