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 能源化工撑起半边天

   2010-08-27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39

    “西部大开发,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科研院所密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借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10年来陕西石油和化工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胡海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省GDP从2000年的18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187亿元,增长3.54倍,在全国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17位。而地方经济的崛起与石油和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直接相关。  

    胡海峰认为,西部大开发为陕西能源化工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产业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撑起了陕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陕西省完成原油产量2363.38万吨、原油加工量1799.6万吨、天然气104.66亿立方米、硫酸(折纯)91.73万吨、纯碱29.73万吨、电石91.62万吨、甲醇150.25万吨、聚氯乙烯20.71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4.96倍、3.56倍、5.16倍、3.02倍、4.7倍、19.33倍、29.01倍和7.53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678.34亿元(现价),而2000年仅为81.82亿元(不变价)。目前陕西煤、油、气产量均进入国内前3强,2009年油气当量达到421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大省;去年能源化工实现生产总值3700亿元,占该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成为拉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矿产资源是陕西的先天优势,占据着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地位。陕西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模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1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2.5万亿多元,其中能源化工项目投资占据了较大比例,仅2009年能源化工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80亿元,当年新增原煤产能3000万吨、原油产能600万吨、聚氯乙烯50万吨、醋酸20万吨。  

    尤其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榆林地区以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资源为一体而著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并逐渐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为助推东部经济发展提供了的高效、清洁能源。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2009年下游用户增至3000家,14个省、区、80多个大中型城市、约3亿人口从中受益,不仅缓解了东部能源之“渴”,还激活了沿线其他产业发展潜能,形成了一条崭新的经济增长带。 

    能化基地建设提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1998年7月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正式批准设立,基地建设从此拉开序幕。陕西省以“三个转化”(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为思路,高起点规划,高门槛准入,高标准建设,大规模开发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吸引了美国陶氏、英美资源、荷兰壳牌、南非沙索以及中石油、中石化、神华、华能、华电、中盐、鲁能、兖矿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建成了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基本形成两区六园格局。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在10个领域组织30个重大科技专项、建立100家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10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建设50个科技产业园区,集中力量攻克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多个能源化工项目、研究中心和科技产业园入围,一批重大技术开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II)技术、被称为“榆林版煤制油”的中低温煤焦油制清洁燃料技术,以及羰基化合成醋酐联产醋酸技术等,在业界备受关注。有的技术项目还获国家、省政府奖励,其中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能源开发绿色化转型。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陕西工业经济主要依赖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重型化突出。但该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新型能源,节能减排却走在全国前列。在陕西省林业厅完成的2009年陕西遥感植被覆盖图上,整个陕西版图基本被绿色覆盖,与2000年陕西北部一片土黄色相比,绿色向北整整推进了400千米。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