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煤化工进入转型关键期 以石油替代品为主

   2010-09-02 中财网中财网

70

    8月19日,世界首个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第一批煤制聚烯烃产品下线;8月22日,宁夏-沙索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申请报告评估会在银川召开;此前,新疆伊犁年产55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第4个经国家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仅8月份一个月,就有多个新型煤化工项目有了重大进展,这反映出我国煤化工产业用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趋势愈加明朗,也表明煤化工正靠合理布局谋取"十二五"发展空间。

  同时,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的势头也逐渐显现,电石、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出现过剩。那么,应如何解决我国煤化工产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呢?8月25日,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仁在"2010中国国际煤化工展览会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指出:"要加强产业发展管理,认真做好煤化工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确定发展重点,鼓励发展煤制化肥等产品,稳步发展甲醇、二甲醚、烯烃、煤制油等石油替代产品,规范发展电石、焦炭等高耗能产品。"

  将以石油替代产品为主

  8月25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煤化工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产品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向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年中国煤化工产业主要产品产能、产量保持世界第一,国内企业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示范工程也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记者从展会上了解到,不少企业还透露了相关煤化工项目的新动向:伊泰打算在今后8到10年建成煤制油品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吨的大型能源企业;神华集团宁夏间接煤制油项目将在两周内开工建设;神华集团鄂尔多斯1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将于年底上马;延长石油集团投资259亿元建煤气油盐综合项目等等。这些信息表明,以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发展正不断提速。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此前表示:"技术创新成为煤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现代煤化工技术,把固态的煤转化为石油替代化工产品和清洁能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极大地减少碳化物、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现代煤化工技术也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产业化的应用将为煤化工走低碳技术路线提供技术支撑。"正进入发展关键时期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此,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仁提醒:"有的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的苗头,同时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的势头也逐渐显现,电石、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出现过剩,还有个别企业以建设煤化工项目之名,圈占和攫取煤炭资源。"

  "近年来,国内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石油替代产品的现代煤化工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现代煤化工往往对资源、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但是一些地方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都希望能够提前进行产业布局。"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

  此外,周竹叶还表示:"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技术引进成本高,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煤化工关键装备亟待国产化,部分产品滞销严重。"

  为解决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国家制定发布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对煤化工行业明确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机构的目标和要求。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煤化工行业正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争取为"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协调区域发展合理布局

  目前传统煤化工主要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8月8日,工信部对外公布了2010年18个工业行业的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其中包括焦炭企业192家、电石企业39家。被列入该名单的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9月底前关停完毕,这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

  现代煤化工重在遏制其盲目发展,消化和吸收关键技术,加快装备国产化程度。例如,以现代煤化工的典型代表--煤制天然气来为例,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数地区对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行业呈现出盲目发展的苗头。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发改委紧急下发通知,收回了地方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审批权。

  朱宏任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应重点突出结构调整、严格行业准入、加强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现代煤化工产业应以示范为主,加强自主创新,健全现代煤化工技术装备开发体系,协调区域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环境、市场、运输等多方面的约束条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限制煤炭调入地区发展煤化工,在煤炭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