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企业趟水煤炭业 注入活力也拉响警报

   2010-10-14 中国煤炭报中国煤炭报

31

    如今,民间资本在煤炭资源整合中步步退出,另一路资本却大举“杀”入煤炭行业。联想集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等与煤炭产业链不相干的企业,正在成为煤炭行业中新崛起的力量,或许今后的煤炭企业百强排名会增加更多不曾熟悉的面孔。煤炭行业的组成越来越复杂,煤炭开采也不再是煤炭企业自己的事了。

  电力企业作为煤炭企业的下游,早就对煤炭资源虎视眈眈。2010年,仅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煤炭产能就达7275万吨,成为继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之后,第三大煤炭生产中央企业。2012年,中电投将跻身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华能集团2009年在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全面渗透,控制的煤炭储量已达400亿吨。进一步打造“煤—电—路—港”一体化产业链成为很多发电企业的目标。

  电力行业是我国用煤量最大的行业,向上游延伸,降低成本,不难理解。而今天,与煤炭毫不相关的行业也终于坐不住了。人们从QQ汽车认识了奇瑞,但今后奇瑞不单单是一个汽车企业了,它同时也是一家煤炭企业。今年9月10日,奇瑞猛砸200亿元,与淮北矿业集团联合开发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由于奇瑞在鄂尔多斯投资建设汽车生产基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鼓励外地企业前往内蒙古投资的规定,奇瑞获得了政府配置的煤炭资源。淮北矿业集团与奇瑞根据有关规定,将合作开发所配置的鄂尔多斯纳林河矿区储量16.6亿吨的煤炭资源。淮北矿业与奇瑞按控股比例51∶49,共同组建煤炭公司。

  特变电工是新疆一家从事电器生产的企业。9月4日,该公司公告称,与新疆众和共同投资注册成立特变电工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特变电工出资8578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5.78%。新公司成立后,将拥有西黑山煤矿有关6处探矿权。如以后采矿权不断审批,新公司的煤矿年产能可达到300多万吨。

  联想集团,你只知道它是一家电脑生产厂商,但最近令人瞩目的不是它的电脑产品,而是它投资180亿元建设煤化工基地的计划。9月12日,山东省枣庄市政府与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母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后5年内,联想控股将依托枣庄的煤炭资源,分两期投资建设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该项目一期计划投资70亿元至80亿元,将形成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烯烃加工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2013年底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这几年,煤炭企业通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纷纷做大做强,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经过了10多年的市场锤炼,煤炭企业的市场话语权也得到了加强,煤炭行业的利润取得了一定增长,而其他行业企业之所以纷纷涉足煤炭行业,看到的不仅仅是利润的增长,还有处于上游的市场话语权。

  能源短缺与需求增长的矛盾,注定资源型企业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强,涉足煤炭行业也说明其他行业企业在寻找市场契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这几年的需求也是连年增长,一些煤炭品种的储量占全国煤炭储量的比率很小,需求的高速增长和煤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煤炭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得到了加强,这与汽车、电子等日用消费品市场刀光剑影的“血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让一些行业外的企业动心。有人这样比喻说,黄金加工成首饰还有实物存在,而煤炭烧完就没了,烧一吨就少一吨。能源有不可再生性,所以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占有了资源,谁就占有了市场先机。

  从发展看,能源的绿色应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低碳经济的要求,也是煤炭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以煤炭为出发点的深加工或许可以成为煤炭行业绿色发展的捷径。联想集团在枣庄建煤化工基地,是看中了该地区的煤炭资源,同时也对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有益。联想集团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管理能力,它的介入无疑为现代化煤化工基地的崛起注入活力。

  当然,外行业涉煤也增加了煤炭产能阶段性过剩的压力。之所以用“阶段性过剩”这个观点,是因为从长远看,煤炭资源是逐渐减少的,但由于近期煤炭投资大幅升温,煤炭产能可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并超过需求,导致煤炭相对过剩。今年6月中旬,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透露,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煤炭产量目标为36亿吨。神华集团总经理助理谢友泉也公开表示,按照2020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降至57%以下的国家目标,商品煤供应量“天花板”应降到36亿吨。但是,若将各地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总,到2015年,全国煤炭总产能将超过42亿吨。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大调整,煤炭产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剩局面。

  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要求和非煤行业涉足煤炭开采,已经使煤炭行业本身无法对未来的产能进行有效控制。未来,只有靠涉煤企业自律、靠市场调节来约束产能。然而,无法避免的是产能扩张的盲目性。在煤炭产量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日臻完善的未来,降低能源消耗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适当控制煤炭产能、有效调节煤炭产量,不仅是煤炭企业,更是其他涉煤企业需要认真考量的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