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企业本钱难保多亏损

   2010-12-30 现代物流报现代物流报

22

    焦炭价格上行对焦炭产业是向好因素,但对钢铁业就有影响了,这样,钢厂成本上升,肯定对钢材价格形成成本支持力度,这也使工业链成本加大了。

    2010年的冬天,中国不少焦化企业纠结在亏损的边缘,从业者们期望能在新年之后,焦炭价格能够回升,期望他们这个圈子能“暖和”一点儿。

    焦炭也盼提身价

    “现在焦炭市场整体盼涨呢!”12月24日,兰格分析师裴熬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说,“近期钢材现货价上涨动力不足,部分钢厂对焦炭需求量增长放缓,但当前焦煤价格居高不下,部分焦化厂仍在亏损,因而一些焦化厂正抓住钢厂上调钢材价格的时机,上调焦炭价格。”
   
    说起焦化厂面临的困境,裴熬说,目前钢厂焦炭库存基本维持在15~20天左右,属于偏高水平,采购积极性不高。焦化企业面临两方面压力,首先成本不断攀升,挤压焦化企业利润,部分焦化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另外是焦化企业想上调焦炭售价,但钢厂方面在控制成本,钢厂采购价基本维持稳定。

    本钱难保多亏损
   
    某大型钢企原材料采购部安经理告诉记者,每炼一吨钢,大概需要消耗300公斤焦炭,每个钢企也因技术差异,该数字亦有不同。但焦炭价格上行,将影响整个重工业的生产成本,毋庸置疑。
   
    可眼下的情况是,不少焦炭生产企业还在亏损。裴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焦化企业炼焦90%的成本来自原煤,平均1.2~1.3吨左右的原煤才能炼出1吨精煤,而1.3~1.4吨左右的精煤才能炼出1吨焦炭。如果自己没有煤矿,在外面采煤的焦炭成本现在每吨在1800~1900元左右。
   
    现在,山西原煤价格1400元一吨,而焦煤价格,在山西是1850元一吨,在河北唐山,一吨焦煤在1900元左右。比较一下当前的煤炭价格与焦炭价格,就知道很多焦化企业的盈亏状态了。
   
    裴熬说:“1.3×1.4×1400最基本的成本,要是算上管理和人工成本,焦化企业就难了,就赔多了。”

    限产保价乃明智       

     “有煤矿的焦化企业要好得多。这些焦化企业一般都有配套企业来对冲市场价格波动,焦炭可能赔钱,但产生的煤气等一些下游化工产品是挣钱的。”裴熬惋惜地说,“只是有煤矿的焦炭生产企业,在全国所占比例不到一半儿。”
   
    钢铁企业要降低成本,肯定会与焦化企业发生价格博弈。裴熬认为,上有焦煤上涨,下有钢企降低成本,焦化企业夹缝生存的状态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改善,主要还是看市场。但根据市场目前的状况,他坚信,“焦炭价格后期会涨!”“焦炭生产企业日子难过,有下游产业链的还稍好点儿。”裴熬说,“假如我上个焦化厂,我的主要业务还是焦炭呀,仅靠下游产业链来支撑整体,长期来说也不实际。所以,要是下游的市场不好,焦炭后期出路还是需要限产保价。”
   

    焦炭价格上行对焦炭产业是向好因素,但对钢铁业就有影响了,这样,钢厂成本上升,肯定对钢材价格形成成本支持力度,这也使工业链成本加大了。但是裴熬认为,“钢价与成本基本是互动的,成本上升,钢材价格肯定坚挺,假如钢价下跌,焦炭市场也不会好过。”

    焦炭钢铁连损益       

     炼焦煤、环保、人工成本的不断提升,能否成为焦炭价格将进一步上升的推手呢?
            
    如果市场上炼焦煤和焦炭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那么将导致钢铁企业成本压力增大,从而使生铁和粗钢产量增速下降,无疑有利于国内钢材市场的稳定。“如果焦炭供应充足,钢产量增幅明显,对国内钢材市场的运行不会利好。若钢铁上游铁矿石、煤焦等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钢铁企业及落后钢铁产能产生成本‘挤出’效应,有利于钢铁企业加快淘汰落后步伐。”裴熬表示。

    调整结构是出路
   
    面对现在的市场形势,焦化企业应该怎样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呢?“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目前最实际的做法儿是限产保价。”裴熬坦陈。
   
    从焦炭行业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年以来,焦炭产量从4000多万吨到现在的占有全世界60%焦炭产量。焦炭行业焕发的莫大活力,以致于使调控措施从过去的退税15%到实施配额许可证制度,再到加征40%的关税来控制生产总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焦炭产量3.26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0.5%;1~11月份焦炭总产量为3.532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0%。
   
    “我国现在规模以上焦化企业有800多家。焦炭产业的优势,在于我国钢产量每年递增,对焦炭需求旺盛,但因为目前焦炭设计产能整体过剩,而显得没有明显优势,不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兼并重组的话,焦化企业日子不会好过。”裴熬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