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情气势如虹屡创新高

   2011-01-04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39

    2010年是我国稀土行业极为不平凡的一年。随着我国对稀土资源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监管措施的日益加强,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好带来的新一轮需求拉动,稀土价格不断攀高,部分产品价格已冲破历史最高位,市场行情气势如虹。

    记者2010年12月下旬从全国各大稀土生产企业了解到,目前稀土产品价格半数以上达到历史最高点,主要产品价格分别为:碳酸稀土20000元(吨价,下同)、氧化镨钕206000~210000元、氧化钕252000~255000元、氧化镨228000~232000元、氧化镧30000~31000元、氧化铈69000~71000元、氧化钇42000~44000元、金属镨钕274000~277000元、金属镧铈42000~43000元、金属钐103000~106000元、金属钇195000~198000元;金属镝1850~1870元/千克、金属铽3800~3900元/千克。

    原料供应紧张支撑成本

    2010年,包钢集团初步完成了对内蒙古稀土企业的整合,同时实现了对内蒙古地区稀土产品全部专营,消除了该地区稀土原料市场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北方轻稀土原料市场价格。2010年全年,稀土主要原料碳酸稀土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供应紧张状态,价格从2010年1~2月份的11000~13000元稳步上涨,2010年12月中旬已经达到19500~20000元。同时,南方地区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展开的矿产开发联合监管行动,为数不少的无证矿山停产,也使中重稀土原料中钇富铕稀土矿产量大幅减少,全年市场供应一直非常紧张。中钇富铕矿价格从2010年1~2月份的66000~73000元冲高到目前的120000元,价格翻了一番。

    下游强劲复苏刺激需求

    在稀土材料的消费结构中,永磁材料、催化净化抛光材料和发光材料是主要应用领域。2010年,稀土行情彻底走出了金融危机以来的阴霾,下游电动汽车、风电、动力电池、平板显示、计算机、节能电器、陶瓷、医疗设备、航天航空等行业迅猛增长,对稀土新材料钕铁硼、金属镨钕镝等需求日趋旺盛。随着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而实施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不断加强,2010年,以新能源为主的低碳行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国内外对新能源的投资,拉动稀土功能材料消费大幅攀升。此外,2010年,稀土传统消费领域也在稳步复苏回升,国际石油价格不断调高,作为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氧化镧、稀土研磨材料和稀土抛光粉市场需求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稀土研磨材料产量为12000吨(实物),液晶稀土抛光材料产量4100吨,氧化镧产量16952吨,氧化铈产量19021吨,预计2010年传统领域氧化铈、氧化镧消费需求量与2009年相比增长10%~20%。

    政策重拳调控升温市场

    2010年是我国对稀土行业宏观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2010年商务部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为30258吨,比2009年骤减19887吨,降幅达到40%,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稀土配额数量将会再次缩减;3月1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决定继续对稀土矿等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各稀土产地原料矿产量实施限额管理,并决定6月30日前,原则上暂停受理新的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4月20日,《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环保部通过审议;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出台,提高了稀土企业进入门槛;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展开了对稀土资源的监管整治行动;9月初工信部牵头制定了《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2009—2015年)》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全国100家稀土分离企业开始进行大重组,重组后将削减到20家。酝酿4年之久的国家矿产地储备战略试点推出,首批试点包括稀土资源,包头、江西等已经展开收储运作;1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1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提高了部分稀土产品出口关税,2011年稀土金属钕的出口由15%提高至25%。宏观调控政策发力,推动稀土市场价格屡攀新高,也对于整治稀土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低价销售、乱采滥挖、分散经营、出口走私等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有助于促进稀土行业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使稀土这一战略资源价格与其价值更相吻合。

    业界预测,国内稀土市场将更加活跃,稀土产品在电动汽车、高速铁路、绿色照明、液晶显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电储能站等领域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稀土永磁产品将保持强势,在国内市场的消费份额会继续增大,石油、陶瓷、环保电子产品等行业对稀土的需求会有所改善。稀土生产总规模将在国家有效地调控之下,产品出口会有所回落,主流稀土产品价格将保持高位,全行业利润预计会继续增长。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