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多地连续遭遇雨雪天气,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开始出现问题,令各界担心“气荒”会否重现。对此,天然气问题专家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气温相比去年同期要高,但并不意味着“气荒”威胁就被完全排除。而在国内用气紧张、国际气价上涨的背景下,今年天然气价格改革仍可能继续推进,时点或在二季度以后。
1“气荒”阴霾重新笼罩
记者昨天从长沙市获悉,在连日的雨雪低温影响下,当地天然气供应突破了每日200万立方米。在天然气用量集中猛增的情况下,不少长沙市民家中都出现气压低等迹象。长沙新奥燃气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对民用天然气用户并未进行限制,但一些大型工商用户已经受到限气影响。
在乌鲁木齐市,同样有不少市民反映昨天凌晨家里天然气遭遇“断供”。而由于问题集中出现,当地燃气公司的电话甚至被打爆。据分析,导致天然气短缺最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近期当地气温过低,如1月3日晚乌鲁木齐市室外温度就低至零下28度,导致煤气输送系统的某个环节因受冻受阻而无法供气。
由于去年冬季国内曾爆发大范围的“气荒”,给生产、生活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最近出现的这些天然气短缺迹象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今年的气温水平比去年同期要高,由此看来还不具备像去年那样爆发大范围‘气荒’的特征条件,至少还没到去年那么严重的程度。”中国石油(11.39,0.17,1.52%)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天然气问题专家刘毅军教授昨天告诉本报记者,他几乎每天都在密切监测各地气温。目前看来,尽管华北、华中气温骤降,部分地区出现用气紧张,但大面积断供还不至于。
他表示,造成居民家中气压低的原因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固定的用气配额,而当用气紧张时,在具体某个点上的天然气配额会不够,有关方面于是就采取临时性措施,压低供应。
“面对低温天气,一些地方可能过早地推出应急预案,这在初期也会表现出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但这种措施是否持续还要看低温天气会否延续。”刘毅军说。
中石油集团一位天然气专家则告诉本报记者,通常一个冬季不会始终是暖冬,因此不能完全排除“气荒”再度降临的可能性,“据我所知,一些工业用户的用气已经被停了。”
“不过,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一个优势在于各地对可能爆发的‘气荒’有充分准备,而且石油公司也对此早做预警。”该专家说。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将达到2500亿立方米。业内认为,即使中国的天然气产能高速增长,到2020年产量预计达1700亿立方米,但国内的产能缺口仍将在400亿立方米到800亿立方米之间。
2二季度后或迎气价改革
一边是国内用气日趋紧张,另一边却是在油价带动下国际气价也节节上涨,这使得去年刚刚经历调整的国内天然气价格再度面临改革压力。
北京时间本周二,纽约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割的天然气期货上涨了25美分,收报每百万英国热量单位4.65美元,涨幅为5.6%,创下去年10月份以来单日最大涨幅。
“如果通货膨胀在一季度能得到有效抑制,则二季度以后将迎来天然气价格改革比较好的‘窗口期’,而进口气价改革应该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心。”刘毅军说。
他主张,进口气价应该率先市场化,以体现不同气源价格的差异,“例如,中国从中亚等地进口天然气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国内供应,但价格差使得相关单位进口天然气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一旦这部分进口天然气的价格能涨上去,则有利于中国长期的油气安全。”
据有关人士介绍,无论从中亚管线经西气东输二线进口天然气,还是从海上进口LNG,中石油都是亏损的。数据显示,中石油中亚进口的天然气在到达中国边境时成本就超过了2元/立方米,如果再加上管输成本,即使北京居民用气价格上调至2.28元/立方米,这部分进口气还是会亏损。
在刘毅军看来,进口天然气不应与国产天然气混在一起,而应专门供应给一些能承担更高气价的地区和高端客户。
“事实上,比西气更高的川气价格已体现了这种差异性,但去年天然气价格改革后,这种价格差异的信号作用反而减弱了。”刘毅军说。
去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将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价格每千立方米上调了230元,这吹响了此后各地气价上涨的号角。
分析人士指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而进口气价一旦率先市场化的话,对中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中国石油无疑是一大利好。同时,民用天然气如涨价,则会利好城市燃气公司。一旦天然气出厂价上涨能顺利传导至下游,则各地供气企业,如长春燃气(12.79,0.10,0.79%)、陕天然气(21.24,0.31,1.48%)、申能股份(7.71,0.08,1.05%)等将获益匪浅。
而对天然气管输公司来说,天然气涨价也会使得相关企业间接受益。
国信证券分析师严蓓娜指出,大部分情况下,中长距离的输气业务和城市配气都是平进平出,在气价上调过程中上调管输费的可能性不大。但从长期看,由于上游有供气积极性,对于管输企业的供气量上升,进而提升业绩还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