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石油集团高级技术专家、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雄厚(图)

   2011-05-13 石油石油

279

  高雄厚简介:

  高雄厚参加工作近20年,一直致力于催化剂及其工艺的研发,和同事紧盯科技前沿,立足自主创新,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产品。“十五”期间,他们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授权8项均已实现产业化,形成5大系列14个牌号催化剂工业化产品,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炼油事业的发展。

  近5年来,高雄厚先后获得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等10多项荣誉称号,并因成绩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高雄厚感悟:

  “自主创新至关重要。是的,没有自主创新,我们不可能半年完成通常需要5到8年才能完成的科技攻关;没有自主创新,我们不可能另辟蹊径找到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系列催化剂的新路子。”

  “对催化剂专业研究,我用了20年,总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越是困难的时候,就是离突破越近的时候,要耐住寂寞,学会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

  “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应该归功于团队的力量。”

  

高雄厚在精心做实验。刘延治摄

  坚持自主创新是高雄厚的追求。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现场给技术人员讲解设备工作流程。

  2000年2月28日,一个中国石油炼油催化剂研究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我国新一代降烯烃催化剂在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原兰州石化研究院)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石油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与国际上催化剂研发5到8年的周期比,用时仅半年,创造了催化剂研究领域的奇迹。

  这项科技成果的带头人和他的团队,在短短5年时间里,创造性地开发形成5大系列14个牌号催化剂工业化产品。2004年,降烯烃系列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能、质量性能均居国内第一。

  他就是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兰州化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雄厚博士。成功,在11次失败之后

  1999年,国家大力实施燃油清洁化战略,加快与国际燃料标准接轨,要求车用汽油的烯烃含量在2003年前必须降到35%以下。作为油品供应商,中国石油义不容辞。

  当时,国内炼厂的汽油烯烃含量在55%左右,迫切需要在不影响收率和稳定操作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否则,几十家炼油企业将面临停产的危机。中国石油要求科研机构必须在2000年5月前开发出新催化剂,并实现产业化。

  原兰州石化研究院勇挑重担,时任石油炼制研究所所长的高雄厚受命担任这一攻关课题的第一负责人。

  研制开发一开始,他就把目光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半个月时间,他搜索、查阅了国际上关于催化剂研究的专利、文献上千篇。白天坚守在现场,晚上则对所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仔细分析。他和课题组成员一道,先后提出11种开发思路,然而经过实验室小试验均告失败。转眼3个月过去了,高雄厚和他的团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实验从深秋做到第二年初春。高雄厚独辟蹊径,提出“减少烯烃生成的反应模式”,成为指导实验取得成功的全新而又独具匠心的理论。以此理论为基础,课题组深入研究烯烃生成的反应环境,开发出改性分子筛技术,降低了汽油中的烯烃含量。

  2000年2月28日,第12次试验取得理想数据,新一代降烯烃催化剂——LB0-12降烯烃催化剂研制成功,比计划提前近两个月。应用表明,在辛烷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汽油烯烃含量下降13个单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了进口产品。接着,LB0-16、LB0-A相继研发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具备独立研发催化裂化催化剂的能力,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制备技术。课题攻关填补国内空白

多产丙烯助剂的开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但又非常烦杂的工作。由于市场对丙烯的需求量很大,产品供不应求。国外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以硅溶胶作为粘结剂的FCC催化剂成熟工艺,而此前我国FCC催化剂大都是以铝溶胶作为粘结剂,国内硅溶胶的工程化技术基本处于空白。

  在高雄厚的带领下,课题组向这一技术难题展开攻关。从一组数据可以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做试验耗费的水玻璃有100多公斤,而每次试验的用量只有150克左右;硅溶胶稳定时间增加到近20个小时,而每个小时都是在科研人员的注视下度过的。LCC-A硅溶胶基质型FCC催化剂成功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

  正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支撑,兰州石化公司催化剂厂成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现代化生产企业,至今累计生产销售催化剂约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产生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同时,也吸引了世界知名催化剂制造公司的眼球,多次来中国石油进行技术交流,谋求进一步合作。打开催化剂市场大门

  任何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实现价值。高雄厚不仅紧紧围绕生产作科研,更是围绕市场开发作技术服务。为扩大市场份额,他主动请缨,和销售人员一起站到产品推广的第一线,频繁奔走于数十家炼厂之间。

  降烯烃催化剂向北方市场推广时,就打了一场“遭遇战”。

  5月3日,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高雄厚得知西部一石化公司两天后要召开降烯烃催化剂技术招标会。当时,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把北方市场的突破点选在炼油规模较大的这家公司,而国外几家著名的催化剂研发企业也早就盯着这家企业。国产催化剂产品能否和世界一流品牌同台竞技?

  高雄厚当晚与销售人员一道精心准备报告资料。第二天,发着高烧、刚打完点滴的高雄厚第一个走上讲坛。30分钟的报告,几次被掌声打断。LBO系列产品得到评委一致认可,从而独家中标。

  这次竞标,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催化剂研发的实力,也让LBO系列产品跨出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凭着娴熟的专业技能,高雄厚成了用户的座上客。每年的客户座谈会,成了他的专场技术报告会,用户代表惟恐错过机会。此后,不到两年时间,降烯烃系列产品在国内45套装置得到成功应用,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催化剂人有能力站在世界催化剂技术研发的最前沿。

  国际著名的催化剂制造商Grace公司在给中国石油集团的一封信中说:LBO-16催化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高雄厚是幸运的。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累积开发科技成果20余项,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均已实现产业化。

  眼下,他又负责承担起国家973项目中催化剂子课题等系列攻关任务,开始了新一轮的登攀。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