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分担煤炭“转型成本”成必然趋势

   2011-01-31 经济参考报经济参考报

11

    1月11日,太中银铁路正式通车,2010年底,大秦铁路(601006,股吧)煤炭年运量突破4亿吨,山西高速公路突破3000公里。随着铁路大动脉和公路交通建设加快,煤炭运输“瓶颈”得以缓解,但随着煤炭行业资源整合的加快,安全、生态等社会成本大幅提高,虽然在建矿井产能较大,但煤炭价格仍难以下行。

    交通建设与煤炭资源整合同步能源保障能力提高

    “太原煤运枢纽”正在形成。太中银铁路年货运量将达6000万吨,2009年通车的石(石家庄)太(太原)铁路客运专线每年可释放3800万吨的煤炭运能。跨越晋、豫、鲁三省的铁路运煤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2014年建成后,年货运能力达2亿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将与太中银铁路相连。太(太原)兴(吕梁市兴县)铁路、吕(吕梁)临(吕梁临县)正在加紧建设。从宁夏经陕北、吕梁至太原,太原至石家庄,以太原为枢纽、贯穿我国中、西部、山西中南部煤炭产区的煤炭运输网络正在形成。

    以大秦铁路为中心的山西北部煤炭运能继续扩大。大秦铁路担负着中国5大电网、350多家发电厂、10大钢铁公司、6000多家企业,及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生产用煤和民用煤的运输任务,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运输大动脉。大秦铁路年煤炭运量由2005年的2亿吨突破到2010年的4亿吨,为原设计能力的4倍。随着大秦铁路扩能改造的进行,我国重要的电煤基地大同煤炭集团通过煤炭资源整合资源量扩大了3.7倍,煤炭总量突破1.5亿吨。

    交通建设和煤炭资源整合快速推进使煤炭生产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山西省矿井数量由“十一五”末的4000多座减少到现在的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形成了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11个1000万吨级的特大型、大型煤炭集团。2010年,山西煤炭产量约7.41亿吨,比2009年增加1.3亿多吨,2011年,山西煤炭产量预计达到7.8亿吨到8亿吨。

    交通建设加快煤炭基地“西移”趋势

    煤炭运输“山西枢纽”正在形成。2010年,山西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十二五”期间,山西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6300公里,高速公路出省口达到31个,高速公路与国省道出省口总共达到79个。铁路方面,到2012年,山西的铁路营运里程将由3000公里增加到5300公里。到“十二五”末,山西铁路总里程将力争达到7000公里。

    山西铁路、公路建设的加快,使“西煤东运”的一些交通瓶颈得到大大缓解。如公路方面,从陕北和内蒙古到山西的高速公路入口各增加到了2个,来自陕北和内蒙古的煤炭公路运输交通拥堵状况将得到缓解。铁路方面,太中银铁路的通车使来自宁夏、陕北的煤炭打破了只有公路运输到达山西的局面,煤炭运输效率大大提高。3年内,山西中南部出海通道如果建成,来自宁夏、陕北的煤炭将可能直接通过铁路到达山东出海口。随着交通建设的加快,西部煤炭资源开发的速度将会加快。

    全社会分担煤炭行业“转型成本”成必然趋势

    煤炭供应的产能和运输制约“瓶颈”虽大大缓解,但随着煤炭行业大集团、大企业的形成,“社会成本”、“转型成本”大幅提高将成为必然趋势,安全投入成本、生态治理成本以及社会责任的成本支出必将通过价格传导到下游行业。

    一是煤炭行业新一轮大规模安全设施投入将展开。2010年,国家要求煤炭行业推行“六大系统”建设,即安装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六大系统”装备建设,要在3年内也就是2013年8月之前完成。国家安监总局规定,“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的责任主体是各煤矿企业,这意味着资金投入主体为企业自身。“六大系统”中,除紧急避险系统外的五大系统或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就可完成,但我国煤矿首次开展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将是煤矿的一项巨额投入。

    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煤矿是全国首家安装紧急避险系统的矿井,目前安装了8个可移动式救生舱和一座永久避难硐室,连同“五大系统”投入已达1.3亿元,其中紧急避险系统投入约7000多万元。如果紧急避险系统覆盖井下数百名矿工,常村煤矿将建立7个避难硐室和62个可移动救生舱,投入还将继续加大。

    据业内人士估算,一个年核定产能90万吨的矿井仅紧急避险系统至少需投入2000多万元。目前山西省有1053个矿井,如果都按90万吨年核定产能计算,3年内仅紧急避险系统投入至少需要210亿元。按照山西省的规划,2012年6月前,全省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以及易自燃矿井将全部配备紧急避险系统。这还没有计算各大集团整合原有小煤矿的安全设施投入。

    二是煤矿生态治理成本将加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煤矿开采的“完全成本”核算也正在加快。2007年,国务院在山西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山西充分利用吨煤提取的可持续发展基金投入生态恢复治理的资金两年内达110多亿元。煤矿单独投入地方的生态治理资金还有一大部分。

    有统计显示,我国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面积每年新增约4万公顷,平均每采1万吨煤,下沉地表面积0.2公顷。我国煤矿以井工开采为主,对地下岩层空间的破坏程度和引起水循环系统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疏干矿坑排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损失和破坏。全国101个国有重点矿区中,有71%的矿区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采煤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又制约着煤矿发展。

    环境保护部表示,未来将会借鉴山西等地经验,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保证金制度,尽快编制出台并实行全国性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相关标准,使各地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进行审批和验收有规可依,有标可循。

    三是煤矿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将加大。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推进,矿权开发体制、矿业收入机制将进一步完善,煤炭能源产区必然、也必须利用“矿业红利”用于民生建设、基础建设等支出,这是消除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山西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煤矿提取可持续发展基金约160亿元左右。2008年以来,山西在“三农”、社保、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至少500多亿元,160亿元的可持续发展基金已显得“入不敷出”。

    在过去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里,能源资源产区付出了惨痛的生态破坏代价、经济及社会畸形发展代价,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矛盾缓和、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迫切需求,资源型地区必然要支付“转型成本”,过去“发展成本”由资源产区单一支付的模式必将由全社会支付的模式所代替。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推进,煤炭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煤矿企业调控产量及市场价格的能力增强,行业成本的加大通过价格将向下游产业传导是必然趋势。这种情况下,尽管全国煤炭产能在扩大,但煤炭价格难以大幅下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