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企业大面积亏损 倒逼电企圈地清洁能源

   2011-02-14 北京商报北京商报

27

    来自发改委数据显示,受燃料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加大等因素影响, 2010年1-11月,火电行业资产负债率由72.7%上升到74.3%,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加23%,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8.8%,亏损面达到4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个百分点。

    一边是历经三年“收煤大战”却收效甚微、亏损面不断扩大的火电,另一方面却是受益节能减排、利润率激增的清洁能源,大型电企业务天平有所倾斜实属必然。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发电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27亿元人民币,增长3.6%,而火电企业亏损面却达到43%,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8个百分点。在各大集团“收煤”大战持续三年之久后,火电经营状况并未趋好,相比之下,清洁能源已成为电力企业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业内人士认为,“煤电顶牛”的现象持续得不到改善,将形成“倒逼”机制,增加电企清洁能源利用率。

    并购煤矿

    仍难破煤电顶牛尴尬

    来自发改委数据显示,受燃料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加大等因素影响, 2010年1-11月,火电行业资产负债率由72.7%上升到74.3%,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加23%,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8.8%,亏损面达到4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个百分点。

    面对煤价上涨、电价难调的现象,行业曾寄希望于通过向上游扩张实现自给,压低市场化煤价中不合理的利润。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发布文件,首次提出鼓励电力等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煤矿,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同年,电监会也建议各发电集团适当放缓火电建设速度,拿出一部分资金或收购或参股煤炭企业、运输企业,实行煤电联营、煤运联营。

    尽管持续三年的“收煤大战”使得大型火电企业成本下降,但并未起到根本性作用。电力行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电投集团煤炭产量5410万吨,整体煤炭自给率达到30%,实现净利润33.89亿元,仅该集团旗下的煤电联营企业蒙东能源的净利润额就达23.33亿元。

    而大唐集团以20%左右的煤炭自给率成为“五大”中惟一一家亏损的企业。2010年,疯狂上涨的煤炭价格成为火电企业难以克服的重负,统计显示,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入场标煤单价同比增幅均高于17%,平均每吨上涨约118元,而对于尚缺乏控制力的中小型企业成本上涨更甚。中电联也在前不久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电力企业已难以承受煤价频繁上涨和电价调整滞后造成的刚性成本增加,火电行业严重亏损。

    利润增加

    清洁能源成电企圈地新目标

    相比之下,以清洁能源为主营业务的电力企业却实现了足以令“五大”艳羡的利润率。目前,A股14家水电上市公司中已有7家发布了2010年的业绩预报或快报,其中除了乐山电力(600644)利润小幅下降外,其余6家利润均较大幅度上涨,其中长江电力(600900)的总利润高达84.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2.83%。事实上即便是在五大发电集团中,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中电投集团,其去年净资产收益率也达到了5.1%,归母公司净利润达13.3亿元,两项数据均位列五大发电集团之首。

    相关分析认为,虽然去年年初不少水电企业经历了西南大旱,但六七月份因南方持续暴雨而形势得到缓解。年底,部分水电企业又受益地方政府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而采取的水电优先调度政策。这一利好消息,在年初就大手笔启动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2011年仍值得被重视。

    在风力和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国家持续补贴的情况下,新能源的盈利潜力也让电力企业竞相追逐。2010年,从风电招标的不惜血本,到水电的跑马圈地,大型电力企业在“煤电顶牛”暂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纷纷将战场转向清洁能源。

    大型电企

    清洁能源将超规划速度

    “从去年国内其他一些电力企业新能源项目的盈利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我国新能源发电项目对于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正在不断提高。”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表示,而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新能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于解决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并网运行问题的步伐将会加快,这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张砚霖说,目前国内几大电力集团对于新能源业务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在各电力集团公布的工作报告或者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要提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装机规模,到“十二五”末期,国内几大主要电力集团的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25%-40%不等。这一比例超过了国家能源局所指定的新能源目标。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