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再度飙升 或增大通胀隐忧

   2011-03-28 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

8

    在国内仍存较大的通胀压力下,近日飙升的国际原油价格再度引发担忧。此轮国际油价上涨是短期飙升还是长期走高?对我国通胀压力影响如何?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否再度上调?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高企的国际油价:短期飙升亦或长期走高?

    继3月初收盘价再度“破百”后,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23日创出两年半以来的收盘最高,达每桶105.75美元。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舒朝霞认为,经历了2008年年中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以及金融危机时期最低每桶30多美元的暴跌后,此轮国际油价的上涨基于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但近日的大幅飙升,则主要由于日本地震和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等突发事件为国际原油市场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恐慌情绪影响市场对石油供需的判断,市场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所所长单卫国说,日本强震后造成的石油需求短期下降,一度牵引国际油价下跌。但随着日本重建需求上升及核泄漏引发的全球核电发展的担忧,以及中东北非局势的推波助澜,导致了近日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

    高盛日前发布报告也认为,鉴于中东地区动乱有进一步升级趋势,以及日本石油需求增加等因素,当前原油市场风险溢价可能过于温和,预计不久油价将出现进一步上涨。

    但单卫国指出,从目前的局势看,中东几个主要产油国局势基本可控,预计石油供应不会出现实质性短缺。

    舒朝霞说,日本地震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对全球石油供需的影响将从3月下半月逐渐体现,预计今年二季度供需缺口将达到每日70万桶,但市场恐慌情绪将逐步减弱,特别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其他成员国可通过逐步释放产能弥补供应缺口,预计油价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其他突发事件推动油价上涨的可能性。

    卓创资讯成品油市场分析师张斌分析说,在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原油市场恐慌性炒作造成近期油价上涨速度过快,价格与供需面脱节。如果中东北非局势有所缓和,市场应会有所回调。但预期回调幅度不会过大,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的增长,预计国际油价长期将持续上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多家国内研究机构近日已分别将今年全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上调至每桶100美元以上。

    通胀压力:会否加大?

    随着金融危机后经济的企稳回升,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新兴经济国家正不同程度面临着通胀压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已成为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对此轮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如何影响国内价格水平进行准确评估,尚有待于对当前国际油价上涨是长期走势还是短期波动做出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但确实要对这一影响予以关注。

    事实上,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的石油进口大国,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油价走势的影响。

    张立群分析说,国际油价对居民消费价格(CPI)的影响,主要通过成品油价格调整对居民家庭消费和交通成本产生一定影响。但按照现行定价机制,我国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适当减轻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因此影响幅度不会太大,可控性也相对较强。但由于石油是基础能源产品,国际油价上涨会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产生一定影响。考虑到工业品领域价格所具有的滞后性和长周期特点,长期看,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会推动我国PPI走高,并增加通胀压力。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PPI同比上涨7.2%,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持续走高的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国际油价的快速上行是重要推手。

    近日,国内日化产品出现集体涨价。张斌说,原油作为能源产品的源头性物资,当前对PPI助涨的作用不可低估。不过若高油价造成生产成本过高,而利润不足,那么制造业会出现下滑,从而抑制PPI上涨。

    国内成品油价格:面临再度上调?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国际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影响是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油价是不是又要上调了?再调就更不敢用车了。”有车族崔小姐对记者说。

    有机构估算,成品油价格上调的窗口已经开启。在普遍的调价预期下,近日各地成品油批发价格纷纷上调至国家最高零售限价,部分地区出现批发控销的情况。

    张立群指出,如果高油价持续,应将之作为促进节能减排的动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约束突出,缓解这一约束的根本出路还是在节流上下工夫。通过高油价把节油的机制作为自觉的行为建立起来。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就是要通过价格的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

    张斌认为,在一半以上石油需求依赖进口的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受制于高油价及其带来的影响。从长期看,国家应在加快建设战略石油储备,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争夺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以及开发替代能源方面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