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新政”不被看好 石油业垄断坚冰难化

   2011-03-31 南方网南方网

19

    民营油企对即将出台的非公新36条并不感到兴奋。

    “是不是纸上谈兵现在还无从断定,从上游开采到终端销售,国内石油市场留给民营企业的空间太狭窄了,这中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要打破垄断,谈何容易?”3月29日,针对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的政策解读,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一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感慨。

    日前,国务院发改委官员透露,《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新“36”条)正处于修改收尾阶段,最终细节也将在文件出台时予以确认。

    相比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旧“36”条),新政策能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关键领域备受瞩目,尤其在石油产业,民营油企能否拓展业务链,参与市场竞争也再一次被搬上了台面。

    民企屡次上书

    目前,国内每年金额巨大的石油交易中,民营石油贸易把持的份额占到三千多亿,不断崛起的民间石油势力正成为中国石油市场中颇具规模的一股力量。

    但与民营油企日产千金相左的是,国内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却不得不接受被垄断钳制的生存局面。

    “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销售网络,民营石油企业完全有能力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我们所面临的阻力是多方面的。”福建泉州一名民营石油企业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为博取发展空间,民营石油企业曾多次联名上书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要求允许民营石油企业在原油进口,上游勘探与开采等领域获得相应的权利。

    2004年,在号称“中国石油第一人”龚家龙的聚集下,民营石油商会成立,并挂靠在全国工商联之下。这个行业性的会员组织开始试图通过十指抱拳的方式推动中国的石油市场主体多元化改革。

    “商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垄断,实现油源多元化,油价市场化,这不仅能稳定国内的石油市场,也能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前秘书长王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王勇透露,在石油商会成立后,包括河北、浙江、新疆等地在内的地方石油商会随即成立,各商会之间的业务来往与技术交流日益密切。

    “联名上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时任商务部长的薄熙来对民营石油企业从境外获取油源的想法就表明了支持观点,但开放原油进口权需要不同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最后落实起来也终归难如人意。”王勇说。

    对于“非公36条”的颁布,民营油企却将其称之为“玻璃门”,认为缺乏可执行度和操作性。

    “关键还是油源问题,36条出来后我们还是拿不到油,这对我们的加油站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一到油荒就会亏损一片。”山东东营一名民营加油站老板对本报记者说。

    本报记者掌握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加油站总数已接近11万,其中民营加油站就高达70000余个,相比去年又增加了一万。其中,75%由福建仙游、福清两地的私人老板投资修建。

    日益壮大的民间石油力量还在为博取生存空间联名呼吁。今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再次提案,要求打破油气行业的行政垄断,推动民营石油石化企业进入石油上中下游各领域。同时,放开民营油企进口原油的限制,改变地方炼油企业单纯依靠国有石油集团供油的局面。

    而对于提案的后续效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民营油企业内人士均表示,在各配套细节尚未出台前,只能选择观望态度。

    “‘民资新政’不能只停留在文字性的指导性层面,如何操作,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负责与央企、国企对接?怎样进入这些行业?说到底仍然是雾里看花,是看得见摸不着的水中月、镜中花,不能充饥的画饼。”河北石油商会会长齐放说。

    “两桶油”垄断坚冰难化

本报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国内民营油企中拥有油源进口权的企业有30余家。经过历年审批,这30家企业可以进口柴油和成品油。

    而一名知情人士则向本报记者透露,被批复的民营企业却并未真正享有进口权。

    “国家是允许了,但两大集团不允许,全国民营企业的油库常年都处于饥渴状态,2亿多吨的设计能力,用了不过几十万吨。”上述知情人士说。

    与此同时,在覆盖石油产业的上中游各个环节,两大集团联手搭建的铜墙铁壁也让民营石油企业望而兴叹。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上游领域,国内已经有一部分在勘探水平、设备技术达到先进水平的企业代表,并且业务触角也成功伸向了中亚和非洲,但碍于中石油对铁路,以及输油管道的控制,无法进入国内市场。

    “别说民营企业,在关键利益上,就是中海油、延长石油这样的企业也无法和‘两桶油’抗衡。”知情人士说。

    一名曾参与境外多个油田考察的业内人士也向本报记者透露,2004年,国内一家民营石油企业曾成功拿下苏丹南部的一个油田区块,并且顺利出产,最后却遭受多方阻力,该民营企业不得不将油田转手。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还有,比如在哈萨克斯坦,其实民营企业可以拿到低于国际油价的原油,但就是进不来。”上述业内人士称。

    不仅如此,在中游炼化环节,石化双雄铸就的垄断坚冰则更为坚固。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一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后,中石油在京的部分加油站延续着自己的优惠政策,而中石化仍一如既往地维持最高限价。对此,中石油北京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之所以中石油旗下加油站进行优惠而中石化并不跟进促销争夺市场,一是因为北京是中石化传统地盘;二是因为中石油和中石化有协议。

    随后,中石油、中石化方面均出面对私下签订协议一说予以否认,但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石化哥俩”的合作行为实则远远强于市场竞争。

    中国加油站网副总裁黄顺敬表示,虽然对两大集团是否签订协议不敢肯定,但两大石油公司确有形成价格攻守同盟之现象,在终端定价上更多的是同进同退,竞争并不充分。

    同时,黄顺敬还进一步指出,两大巨头其实有很多“伙伴”行为,最为常见的是“油品置换”。

    “两大集团内部的合作外人知之甚少,竞争和合作都是相对的,有共同利益就自然会寻求合作,何况在产业结构的分布上,两大巨头的业务往来本来就有各自优势。”一名接近中石油的石油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