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管道专家潘家华

   2011-05-13 石化石化

1067

    潘家华,男, 1930 年 3 月 31 日生,江苏苏州人。1952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任教。 1979 年开始任中国石油天气总公司管道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兼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六所高校兼职教授,中科院金属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学会理事长。 潘家华参与了自 70 年代至今大部分油气管道和大型油库的建设和运行,及时了解了世界管道工程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拟定了我国管道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并组织实施。 潘家华曾多次参与技术攻关及技术抢险,获得了数十次奖励,其中包括联合国 TTTS 的发明创新技术奖。潘家华从 1991 年开始享受我国首批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他 " 石油工业有特殊贡献科技专家 " 称号。 潘家华是我国第一个将断裂力学概念引入油气领域的人, 1988 年瑞士 Basle 召开的欧洲管道会议上,潘家华发表的论文,名列第二,选入论文集。 潘家华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专著四册,论文中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潘家华油气储运论文选集》。专著中有一册于 1990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潘家华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 " 交通运输卷 " 及 " 能源卷 " 的编写,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社授予潘家华荣誉证书。 潘家华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访问、讲学。 1992 年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组织将潘家华收入《世界名人录》,同年美国名人传记组织授予他 " 终身成就奖 " 等。潘家华的名字进入世界十余种名人传记及词典和中国近十种名人传记和词典。 1992 年 8 月 15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潘家华进行了专题报道。潘家华——钢铁巨龙的牵龙人 龙,是中华民族最崇拜的图腾。华夏子孙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龙的传说根深蒂固、老幼皆知。然而,通过地下管道输送石油天然气的钢铁巨龙,却是我国70年代初的事情。 1970年8月3日,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工程第一次会议在沈阳军区召开,宣布成立东北管道建设领导小组,当时在石油部抚顺炼油设计院任工程师的潘家华,也应召参加了“八三”管道工程会战, 1971年底,刚满40岁的潘家华被分配到“八三”设计研究所。从此,潘家华就与钢铁巨龙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华夏大地输油、输气、输水管道万里钢铁巨龙的牵龙人。 坎坷经历多彩人生 潘家华1930年3月31日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揣着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潘家华在1948年考入了北洋大学机械系。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刻苦学习,不仅学完了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而且还学得了本专业之外的许多知识。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潘家华在195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清华大学石油系(现北京石油学院的前身)任教。 潘家华严谨地治学精神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深受师生们的赞赏。 1955年在他刚满25岁的时候,就被学校提拔为系主任助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面对石油炼厂机械落后的状况,潘家华发现苏联已领先了我们许多,应该尽快将他们的先进技术介绍进来。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后,他刻苦地自学了俄语,翻译了苏联的《炼厂机械手册》一书。 “文革”期间潘家华和祖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1970年的夏天,潘家华夫妇被下放到辽宁省长白山中的一个不通水、不通电、不通公路的,只有13户人家的小山村接受劳动“改造”。两年后他们被调出小山村时,潘家华又学会了日语和德语。 1978年,潘家华终于迎来了他生命历程中一个明媚的春天。 情系管道汗洒长龙 潘家华参加东北“八三”管道会战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对石油管道建设学说的研究。他不仅深入施工第一线向工人师傅请教,而且还常常挑灯夜读,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潘家华创立的石油道建设学说不仅国内独有,而且世界扬名。据《名人》杂志报道: 1988年,潘家华携着《管道的断裂问题》论文,出席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石油管道会议,被国际石油管道专家评为优秀论文第二名。 1984年4月,潘家华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从此,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七五”、“八五”期间,在潘家华的主持和组织领导下,管道系统完成了大量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4项。在潘家华的建议和主持下,通过科技攻关,我国已有多条管道实现了密闭输送,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以铁秦(铁岭至秦皇岛)线为例,年节电1235万千瓦时,节油2694吨。铁秦管线密闭输油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潘家华不仅对管道颇有研究,而且对管道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罐也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浮顶油罐设计。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在第一次管道建设高峰期建设的管道,大都步入了事故的多发期。经过调查研究,潘家华认为:运行10年的管道,每千公里事故的概率为每年1至3次,15年的管道每千公里为每年3至5次。根据这一情况,潘家华组织了《管道风险分析》、《管道残余寿命评估两项课题的研究和攻关。其中管道剩余寿命的研究在鲁宁管道淮河管桥评价中得到应用,评价结果为国家节约资金4500万元。 潘家华的脚步伴随着中国管道一块前进,如果从东北“八三”管道建设会战算起,潘家华有20多年的时间在和管道打交道。他也和数万管道职工一样称自己是管道人,看着一条条管道在祖国的大地上铺设,看着宏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在自己的脚下沿伸,步入老年的潘家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要做中华大地的“牵龙人”,他要让中华大地的钢铁巨龙腾飞! 1994年10月1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人事教育局给潘家华寄来了《专家咨询书》。这份《专家咨询书》称:鉴于您的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我们聘请您为咨询专家。敬请您在百忙中抽出一点宝贵时间,依据您的学识和经验,对石油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石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石油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与发展,满足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为此,我们采用专家调整法,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以期获得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专家咨询书》共提出四个咨询问题。一、请您根据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石油科技的发展水平,石油行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二十一世纪的石油科技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就您熟悉的具体专业,把此问题具体化、目标化。那些主要特征和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层次、模式提出您的看法。二、石油工业将逐步向以油气为主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展,请您预测在未来的多元化产业结构中将会有哪些主要产业,石油高等教育相应地要培养哪些方面的专门人才。三、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二十一世纪石油工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石油高校当前应采取哪些重大改革措施,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四、您认为培养跨世纪的石油专门人才,石油高校的教育应特别重视和解决哪些问题。 潘家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如果从1994年8月潘家华退居二线算起,在不满7年的时间里,他已陆续发表论文30篇。 潘家华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十分关注和重视国家的石油安全。他与严大凡等专家一起在 1999年5月15日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建议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对国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 潘家华等一批石油专家早在90年代中期就关注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他曾先后几次到大连、秦皇岛、青岛等沿海地区考察建设石油储备库的地点。潘家华说,石油战略储备,是为了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这种石油战略储备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或采取其它方式,拥有和控制一定数量的原油或成品油储备。在发生战争和大规模禁运等非常时期,则可以用于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动荡,减少和缓解、避免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我们如果有了一定的原油储备,就可以应对油价的起伏跌宕,对稳定市场、保障经济安全十分重要。 退而不休韶光闪耀 1994年8月,潘家华退居二线。他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没有休息,他又给自己定下了四项新的探索任务,向自己又发起了新的挑战。 我国的长输管线大部分已经运行了20年以上,有的已“超期服役”,因而管道的安全问题是潘家华十分挂心的一件事。他要组织有志于这项工作研究的专家一起攻关,建立一整套长输管线风险分析软件包。《油气储运》杂志已在1995年连续三期发表了他所撰写的“油气管道的风险分析”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液化石油气的应用在我国许多省市迅速兴起,但这类储气库的设计、施工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潘家华想带领有关专家和年轻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克这个堡垒。 潘家华的另一桩心事是关心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世界形势风云变幻,石油不仅是战略物资,而且是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政治问题。他要进行大型战略储备油库建设的调查和研究。除此之外,他还要加大对油库消防现代化的研究。潘家华自己设定的这四项新的研究课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李天相同志曾两次给潘家华写来亲笔信,支持他的研究,从精神上给予他极大的鼓励。 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也进行了重组,管道工程系统仍叫管道局,主业管道输油部分称管道公司,西气东输项目立项后又新组成了一个西气东输工程项目部,潘家华一下子成了这三个单位的高级顾问,光办公室就有三处。后来,西气东输工程项目部搬到北京办公,潘家华就把办公室搬到了自己的家里。除此之外,他还有两处办公室,工作安排是隔天分两处办公。 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高级顾问,潘家华十分关心着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石油集团重组后,管道工程系统一下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输油主业,日子变得紧张起来,职工的情绪不稳。这些情况,潘家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夜不能眠,挑灯疾书,提出了 " 中国石油集团重组上市后我局管道工程系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 建议书。这份凝聚着一位老管道人心血的建议书,第二天就摆在了管道局局长兼党委书记苏士峰的办公桌上。 潘家华的建议,给了管道局工程系统的公司许多安慰、许多鼓舞。《石油管道报》1999年8月4日一版以“ 我们的前途充满阳光”为题,刊发了记者对潘家华的访谈录。潘家华说,非核心企业经过严格的“改造” 之后,前景是相当乐观的。重组之后,管道局的支柱产业是以工程和设计为主。因此,目前我局管道工程系统进行改造,应将设计、工程管理、施工合为一体,组成一个“拳头” 。谈到如何面对国内外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潘家华介绍说,世界各国都在逐步降低污染严重的能源——煤的利用,同时,不断加大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将全面带动我国管道建设的全面发展,管道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即将到来。“我们的前途充满阳光”见报后,立即在管道局施工系统内引起强烈反响。潘家华的预测,使管道人看到了机遇和希望。 “西气东输”工程终于横空出世,这条全长4200公里的管道,预定初期年供气量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预计一期投资将达1200亿元,将于2001年开工。“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是敷设管道,潘家华作为管道建设的高级顾问,为祖国要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而倍受鼓舞,他的精神头儿一下子又像拉满的弓弦,浑身一下子又积聚了使不完的劲儿。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石油》杂志2000年5月6日第5期上,刊发专题报道《气贯长虹跨东西》——为“西气东输”的跨世纪壮举作证。 潘家华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既有国内的同行,也有海外的知己。他在世界上有较高的威望,知名度也很高。为表彰潘家华对中国及世界管道运输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石油标准化委员会特授予他荣誉证书;潘家华的名字及主要成就被中国华侨出版社载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并被载入10种国际名人传记中,而且被国际传记协会评为“优秀的男士”。 在潘家华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很清晰地留下了这样的印迹:那就是个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个人的科研志向始终与祖国的需要行影相随。除了完成好“西气东输”工程任务,潘家华还有一件心事:那就是设法让中国的管道施工队伍打到国外去。潘家华说:“我国有一支素质很高的陆上管道的设计、施工队伍,我们应当打到国外去,把我们的公司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中国管道“走出去”的战略已经实施,但距离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差距,管道施工队伍在努力着,潘家华也在为这件事努力着,他说他还要继续为管道运输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现在,潘家华虽已年过七旬,可内心还是年轻的。还是那样风风火火,还是那样的热情满怀,还是那样的精神抖擞。潘家华作为西气东输公司的高级顾问,早已把西气东输工程当成了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