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油第一人——金开英

   2011-05-13 石化石化

293

        他是我国石油及炼制工业的主要创建人,他的前半生在大陆,主持玉门油厂,成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先驱和炼油的第一人”。他的后半生在台湾,主持中油公司,成为“台湾石油事业的创始人和经济起飞的功勋人物”。他就是浙江湖州南浔的金开英先生。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通电中外,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陷落。半壁河山沦陷敌手,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刻。

  历史学家在定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说这是场为资源而战的战争。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丹尼尔·耶金在他那部享誉世界的巨著《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中,更坦直地说,是为石油而战。石油,成了一个国家国力和战争能力的重要参数。

  当时中国的燃料油基本上依赖进口。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的港口,洋油一时断绝,中日两国军队力量对比出现了更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燃料的不足,大后方的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了供应前方燃料,国营私营企业掀起了一阵大办酒精厂的热潮,以酒精替代汽油。大西南相继建造了62座酒精厂,但由于质量不高,对发动机的腐蚀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国外的汽油进不来,而以酒精替代汽油又不理想;另一方面是国内的桐油因无法外销而大量积压。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试图谋求动力油料自给,欲以西南之桐油提炼汽油,着手组建植物油提炼动力油料厂。

  危难之际,人才成了关键因素,谁能挑起这项重担?人们想到了刚从欧洲考察回国的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金开英。

  家世及求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金开英(字公弢)出生在江南水乡——浙江省湖州府南浔镇的一个富商家庭。南浔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清末至民初因蚕丝业而富甲天下,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富商群体,富可敌国,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发生地。

  金开英的曾祖竹庭公(金桐)就是南浔的“八牛”之一,他会讲“洋泾浜”英语;1842年上海开埠后,在沪做“丝通事”,并开设了“协隆”丝号经营南浔的“辑里湖丝”。因为他诚信经营,与人为善,很快便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人称“小金山”。金开英的祖父沁园公(金焘)在继承并扩大家业的同时,醉心西学,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几个儿女在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之后,又开风气之先,远赴英国留学,故其子孙皆能与中西文化怡然相习,可谓人才辈出。到了民国初年,金家已享誉艺林,金开英的父亲金东溪(金绍堂)、四叔金西崖(金绍坊)是著名的竹刻家,大伯金北楼(金城)是民初北方画坛的领袖人物,姑母金陶陶(金章)、堂兄金潜庵(金开藩)也亲炙艺事,表弟王世襄后来更是成了享誉四海的收藏鉴定大家,一门风雅。

  1924年,金开英自清华学校毕业,公费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深造。由于其在清华后四年的高等科主修的是经济,但他的兴趣偏好理工,所以赴美后即改习化工,并直接入大学三年级攻读。当时赴美留学的学生多半前往东海岸大学,去西部的较少;而他的父亲东溪先生则建议他入西部的威斯康辛。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金开英有一个表兄王世富(我国著名文博专家王世襄之长兄)也在威斯康辛读书,彼此可有个照应;更重要的目的是,东溪先生希望儿子能够熟谙这一后起区域的情况和经验,以图回国后可更好地为国效力。三年后,金开英自威斯康辛大学取得了理学士学位,当年即学成归国。

  他回国后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北京的一所美国学校教化学,又在北平大学教授工业化学,如是大约一年时间,对就业环境不是十分满意。由于当时清华公费留学的期限是5年,金开英只用了三年,所以尚有余额可用,于是他自备旅费,再度赴美留学。此次入的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仍习化工。

  主持沁园燃料研究室

  在哥伦比亚期间,金开英从J·J·MORGAN教授专攻燃料研究;两年后,在化学部门取得了工程师和硕士学位,又在“Bureau of Mine”实习了三个月。正在此时,金开英收到了三叔的来信,希望他回国主持地质调查所的沁园燃料研究室,1931年金开英束装回国。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当时仅有六、七十人的单位,后来却走出了24位院士,汇集了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王竹泉、黄汲清、杨钟键、李四光、斐文中等一大批科学大家,所以有人把它称作“中国近代科学之根”。著名科学家黄汲清院士曾说:“中国官办的科学事业,最早的而且具有国际水平的,地质调查所无疑是独一无二的。”

  1930年,地质调查所想建立一个燃料研究机构,然苦于既无场地也无经费。当时的所长丁文江乃向好友、实业家金绍基(字叔初,金开英的三叔)募捐,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叔初先生毅然决定捐五万银元(另一说为三万)建造一幢三层大楼,供学术研究之用,并以其父金焘的字号“沁园”命名。

  回国后金开英出任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把地质调查所取自全国各地的煤和油的样本加以分析,汇集成册,由地质调查所出版。如《中国石油之成分》、《中国各省煤质分析》、《中国各省燃料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报告,都是在金开英的主持下完成的。今天我们还能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这些珍贵资料。

  当时的研究风气很盛,一群年轻人都你争我赶,刻苦钻研。据金开英回忆,当时研究室主要有四个研究主题,分别是:一是低温蒸馏,就是把煤干馏,分成轻重不同的油和焦碳,由萧之谦主持。二是轻油合成,将一氧化碳与氢用触媒合成为汽油,由熊尚元主持。三是氢化石炭,即氢化煤,由金开英主持。四是植物油提炼成轻油,由宾果主持。这些研究,尤其是植物油提炼成轻油的研究,后来更是派上了大用场,可谓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证!

  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决定将地质调查所从北京搬迁到南京。新任所长翁文灏考虑再三后,决定将所有搬迁业务,包括新厦建设、设备采购、室内布置等事项全权交由金开英负责,由此可见翁文灏对他的信任。1936年,地质调查所正式搬迁到了南京新址,金开英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展现出了独特的经营管理才华。

  1937年8月,当金开英第二次从欧洲考察煤、油回国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了。

  临危受命

  1938年,金开英临危受命,出任资源委员会植物油提炼轻油工厂厂长。

  为何选择金开英?因为早在1933年,他主持的沁园燃料研究室就开始了植物油提取动力燃料油的研究,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用;而主持这项研究课题的宾果此时远在美国,于是这个炼油的任务就落在了学化工燃料出身的金开英身上。

  建厂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土地。金开英初到四川时,因为人地生疏,颇感困惑。有一天,在路上巧遇清华同学王德郅,他的好友黄明安是四川首富,便介绍给金氏;事有凑巧,金开英因曾为黄氏做过煤矿分析而有旧交。黄先生知道金开英要找土地建厂的事后,主动帮忙,请其姻亲将位于重庆郊区一块地卖给了油厂,因此土地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该厂自炼的油品很快上市,缓解了后方油荒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桐油的销路问题,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油厂。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日益突出,工厂扩建又成了当务之急。可此时资源委员会又缺乏资金,于是寻求与兵工署合作,双方各出资一半。1939年8月,植物油提炼轻油工厂改称“动力油料”,仍由金开英任厂长。

  据老油人回忆,该厂厂务行政部门设有四个科,分别是总务科(科长邹明)、业务科(科长孙越骥)、工程科(科长叶树滋)、会计科(科长林强),孙越骥兼任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厂内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大多是由金开英以招考的形式优选的大学毕业生。为了避免形成“小团体”,他自订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个大学不超过四名。因此,动力油料厂职员的学籍竟包括四十多个学校,几乎囊括了整个中国。诸如龙显烈、董世芬、张芳誉、詹绍启等石油界老前辈,都是当时金开英招揽培养的人才。及至后来的甘肃油矿局、中国石油公司,金开英都秉持这一原则,并把人员分成“技术型”和“经理型”,为新进人员开设培训班,尽量给每个人展示及实践的机会,这些人后来在两岸石油建设发展方面起到了骨干作用。

  动力油料厂的炼制原料很广,并不仅限于桐油,而是各种植物油(如菜油)都包括在内;产品则有汽油、煤油、柴油和刹车油等。当时还有个很有趣的笑话:有人问:“什么油可以裂炼?”金开英开玩笑说:“凡是称作油的都能炼出汽油来,只有一样例外,那就是酱油!”其豁达幽默可见一斑。

  主持玉门油厂

  尽管通过植物油提炼轻油的方法可行,一时间国内也出现了好几家类似的工厂,但就全国的需求而言,仍是杯水车薪。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石油,拥有自己的石油工业。国民政府为开辟新的油源,积极地在西南、西北各省勘探石油资源,结果地质勘探专家们把目光索定在了玉门的老君庙。

  玉门油矿的矿区老君庙是一个人迹罕至、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到处是戈壁荒漠,交通极为不便;何况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无论是资金、设备、技术都艰难万状,创业之艰,实出人之想象。正是在如此艰巨的条件下,我国建立起了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

  1940年,甘肃油矿局筹备处和动力油料厂订约负责炼油。后来由于运输不便,又鉴于金开英在动力油料厂的成绩卓著,政府索性改派他承办玉门炼油厂的工程。金开英不计名利,欣然领命,离开事业有成的重庆,再次白手起家。

  1941年3月16日,甘肃油矿筹备处和动力油料厂合并成立甘肃油矿局,隶属于资源委员会,由孙越崎出任总经理。甘肃油矿局是一个由政府出资的庞大机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生产单位是驻留老君庙的矿场和炼厂。矿场负责石油的勘探和开采,由著名地质勘探专家严爽任矿长。炼厂负责原油的炼制和各种油品的生产,由金开英出任首任厂长,这一年他正好40岁。

  金开英负责的炼厂分为东、西两厂,以石油河分界。靠近圆门宿舍的一边是东厂,建造较早,设备为陈旧的鏳状炼炉,一共四座。西厂则较宽大,建有二组鏳状炼炉和一座管状炼炉。那时的炼油方法是手工操作,原油在夏天用桶子挑,在冬天用箩筐抬,把它注入预热池内,先把它加热熔化为可以流动的液体,然后用人工操作的手摇泵加入炼油锅,加热到一定温度,让汽油和煤油、柴油分别蒸馏提出,冷却后取出剩余的渣油,真是一切因陋就简。

  由于缺乏设备,早在炼油厂筹备之初,金开英就派遣动力油料厂的主任工程师萧之谦前往美国购买一批新式的炼油机器和配套设备。然而,从美国购来的设备却无法从中国沿海登陆。当时中国对外进出口只有西南一途,且运力交通都极有限,进口的物资往往要在沿途仓库中等待很长时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美英法等国在亚洲殖民地进攻,香港、仰光等地相继沦陷。此批设备虽然经过竭力抢运,但大部分机械还是陷于敌手或毁于战火之中,总共在缅甸损失的设备有两千余吨。后来抢运出来的一点物资,也仅能勉强拼凑成四架钻机,炼油设备则根毛未剩。

  为解决当时炼油的燃眉之急,金开英尽全力搜罗了国内一些钢管钢材、订购了车床闸门等,自力更生地自行设计制造了釜式蒸馏炼油炉,从事生产。在他的主持下,玉门油厂的产量逐年提高,抗战时期川、甘、陕、新及宁夏、青海部分区域,凡所用汽油多赖其供应。

  尽管创业之始困难重重,但甘肃油矿局还是提出了1942年产量比上一年提高9倍,生产汽油180万加仑的宏大目标。翁文灏(时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亲到玉门视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孙越崎、金开英、严爽等人率全体领科技人员、矿地工人全力奋战,11月提前完成当年目标,为抗日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持。

  玉门老君庙发生过两次大的灾难。一次是水灾,几乎冲垮了炼厂;一次是火灾,几乎烧垮了矿区。尤其是那场大火,正值蒋介石到老君庙视察之际,真可谓惊心动魄。

  1942年8月发生的大火,肇因于1941年10月的井喷。那时,山上的八号油井钻凿到四百多公尺时遇到大油层,地底油气的压力极高,当时矿场的设备无法遏制,先喷泥浆,继喷原油,最多时一天喷油二千五百余吨,呼啸之声,声闻数里。但是由于炼油设备有限,喷出的原油无法及时炼完,这些贮存在临时挖掘的土坑中的原油便成为大火的导因。

  火灾于8月24日发生,几乎烧毁了半个矿场。26日忽然接到蒋介石要来矿区视察的消息,致使矿区在慌乱之中又多了一重严峻的考验。幸而,那一天油矿局的表现非常好,不但完全掩灭了前一天火灾的遗迹,并在蒋介石自酒泉来矿的途中,看到数十辆卡车运油外出,矿场的八号油井正喷出大量原油,山下的炼厂也在如常炼油。总经理孙越崎、矿长严爽和厂长金开英的演示文稿和对答也很得体,终于使蒋介石在亲眼目睹之下,认为甘肃油矿局的工作人员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下能开创了中国唯一的石油企业实属不易,对广大石油职工深表慰问和嘉勉。

  对于蒋介石的这次玉门之行,金开英曾回忆说,“蒋委员长等人看到政府投入的钱没有白费,所以甘肃油矿局在以后数年内的预算都能顺利通过,各方对甘肃油矿局也都另眼相待,不再阻梗,这也是甘肃油矿局向成功迈进中的一次转机;但在他来之前,刚发生过火灾,我们确实十分紧张……”。

  整个抗战期间,玉门油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日机轰炸,1942年井喷大火和1943年的特大洪水等重重艰难险阻,1939年到1945年间,共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今天来看微不足道,可在当时却给抗战增加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更具重要意义的是,玉门油矿培养了中国自己的石油工业队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此时,金开英的妻儿老母正在千里之遥的北平,日寇的铁蹄下煎熬。1943年,他的长女蔚斯冲破日军的封锁线,万里寻父来到老君庙,金开英已不认得他的爱女。他要尽父亲的责任,送女儿到重庆读书,因工资微薄,竟无钱凑足路费、学费,只好卖掉他的英文打字机。

  在玉门的五年时间里,金开英孑身一人住在一间被称作“圆门宿舍”的小屋里,惟有烟斗和无线电广播为伴。他只能遥寄东方,将思念化作戈壁的黄沙、祁连的白雪。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至1945年他离开老君庙时,玉门油厂已成为了我国第一座相对完备的工业化炼油厂。半个世纪后,他被海峡两岸的石油人士称作“中国炼油第一人”。

  主持中油公司

  经过中国军民长达八年的努力,1945年我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年秋天,金开英奉命接管日伪遗留在台湾及东北的石油事业,出任接管委员会主任监理委员。他南北奔波,凭其科学管理头脑及治事方法,办得有条不紊。

  与此同时,金开英带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赴台,优先修复了废墟中高雄炼油厂,将其并入后来的中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石油事业实现的大一统。而这部分赴台的技术人员大多来自玉门油厂,后来又都成了骨干,为台湾石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有人说中国“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台湾的接收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已是1946年初。此时,金开英才得以回到北平的家中,这是抗战爆发以后他第一次与家人团聚。可他在家没住几天,又接到电令,资源委员会要他转赴东北负责处理石油接管事宜;于是,他又日夜兼程赶赴辽宁。金开英先后接管了锦州合成燃料厂、锦西炼油厂、四平街高压氢化厂、吉林永吉炼油厂等石油企业。

  随着政府接手的石油企业逐渐增多,为了整合全国各地的石油事业,同时防止国外石油公司垄断中国市场,翁文灏、金开英等人倡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石油领导机构——中国石油公司来统一领导我国之石油事业。

  提议得到政府的支持。1946年6月1日中国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总部设在江西路131号,由翁文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总经理之下设4名分管具体事务的协理,分别是负责总务和财务的张兹闓、负责矿务的严爽、负责炼务及材料的金开英和负责业务的郭可铨,这些人都是中国石油界的元老。

  1990年,89岁的金开英在回忆中国石油公司的创建过程和主要人物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现在这些元老都不在了,就剩下我一个”。

  改组后的中国石油公司,除了原有的四川油矿勘探处没有变动外,将战时设立的甘肃油矿局改组为甘青分公司;撤消台湾石油筹备处,分别成立高雄炼油厂、台湾油矿勘探处、台湾营业所、新竹研究所;原上海炼油厂筹备处改制为各地营业所;东北所接收的石油事业单位则合并为东北炼油厂,除锦西炼油厂外,另辖永吉、四平、锦州三个分厂;全部隶属于资源委员会。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金开英随中国石油公司迁徙台湾,并升任总经理,开始主持台湾石油事业的发展,这一年金氏48岁。不久,又被任命为“经济部”首任国营事业司司长(仅一年多时间),开始有计划地建立台湾的国营、特别是石油事业,并开发石油化学工业。

  金开英在台湾秉持中油公司在上海成立后所制定的工作方针,先买油,做买卖,赚了钱后用来修复并建造炼油厂,之后买原油来提炼,炼了再做买卖,赚了钱再做探勘的工作。他们广罗地质、地球物理人才,每年不惜资金花在全台各地调查地质、分期勘探。1959年终于在苗栗锦水发现了深层天然气。金开英邀请美国莫比油公司及联合化学公司与中油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慕华化学公司,在苗栗建厂生产尿素肥料,以利农作。此后又在高雄、新竹外海发现了海底油气,台湾的石油工业日渐壮大。

  中油公司当时从海湾公司(包括后来的莫比石油公司)购买原油,每桶油大约有两分美金的佣金,由于量大合同期长,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金开英对海湾公司说:“这笔钱我们经手单位不拿,你们把这笔钱存起来,每年我们送中油的人员来美国受训,旅费我们自己出,在美国一切的培训费用由你们负责。”通过这种方式,中油公司为自己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奠定了中国石油公司成为台湾最大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人力资源基础。

  1961年,年满60岁的金开英自中油公司总经理职位上退休,可以说,台湾的石油工业是由金开英一手创立的,他被台湾石油界尊为“龙头”和“大家长”。

  1998年,玉门油矿建矿60周年,并于 9月在玉门举办盛大的纪念庆祝活动。为此,时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刘世洲先生特意赶赴台湾,拜会并邀请当时惟一健在的当年开发玉门油矿的元勋、首任炼油厂厂长金开英先生,希望这位老前辈能参加这个盛典,还向他颁发了“玉门石油管理局荣誉职工”的证书。

  可时年已97岁高龄金老先生,因行动不便而无法成行。他请台湾老油人虞德麟代表他向大陆同仁问候,并以个人的名义将刻有“纪念”字样的金币送给大陆老油人;又委托老油人冯宗道撰写了一篇《玉门颂》刻在镀金牌匾上,作为贺礼,送给玉门。颂文里这样写到:

  ……

  一九三八年玉门油矿成立于国家危难之际,筚路蓝缕,排除万难,探获油源,兴建炼厂,开我国石油工业之先河,创人定胜天之范模,六十年来,成绩斐然,中外同钦。

  海峡两岸石油工业,暨石油化学工业,蓬勃兴起,绩效技术,直追欧美,蔚然而为工矿业中之奇葩。然饮水思源,玉门油矿实为我国石油工业之发源地,当年老君庙辛勤培育之幼苗,即今日枝叶婆娑国家经济支柱之大树。

  在台湾及旅居北美洲之玉门老油人,昔年弱冠投荒,于役矿区,今欣逢玉门油矿成立六十周年,皓首重临,倍感亲切荣欣。英年已九七,不克亲趋恭贺,唯能遥祝盛典,共献芜辞,敬以为颂。

  金开英暨在台及旅居北美洲玉门老油人同敬

  一九九八年八月

  1999年5月,金开英先生终因年事已高而不治,享年98岁。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