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之过急 煤制乙二醇面临困境

   2011-06-09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

19

    国家发改委的一纸令下并不能阻止煤化工领域的投资热潮,作为现代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之一的煤制乙二醇正面临着技术瓶颈和商业化困境的双重阻力。

    6月6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河南煤化集团和河南煤化研究院申报的煤制乙二醇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了专项论证,并将该项目列入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与此同时,一个星期前,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也与河南省鹤壁市签订了发展煤制乙二醇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

    对于目前我国煤制乙二醇领域的整体状况,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一名业内人士则明确指出,企业大量资金的投入使一些科研单位技术研发急于求成,而由此导致的工程放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隐患也将日益凸显。

    从权威机构获得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国内拟建和在建的煤制乙二醇项目共有21个,总产能约为500万吨/年,其中正在建设的规模装置就有9个。

    “煤制乙二醇项目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而目前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可以说,现在国内从事煤制乙二醇的工厂还没有一家能进入商业化运营。”上述业内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催化剂”难题

     目前,国内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都存在未能如期达产的尴尬现象,业内人士分析,催化剂的使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所在。

    “乙二醇技术先进与否、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是选用高选择性、高转化率、低成本、长寿命的催化剂。”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原副所长、煤制乙二醇技术攻关组组长姚元根说。

    随着我国乙二醇消费量的持续增加,煤制乙二醇工程也从千吨级、万吨级放大到10万吨级、20万吨级,而作为装置核心技术的催化剂却在不断扩大的产能目标中遭遇到技术难关。

     “国内主要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装置中使用的是第一代催化剂,由于产能放大,催化剂功效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姚元根说。

    2009年12月,由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丹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金煤化工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的世界首创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项目打通全流程,并生产出合格的煤制乙二醇。

     今年3月,丹化科技对外宣布,称完成了对万吨级煤制乙二醇中试技术的放大和系统集成,形成了与催化剂性能相匹配的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

     “目前丹化科技在煤制乙二醇领域技术相对领先,但在配套技术上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上述河南煤化集团人士说。

    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虽然丹化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催化剂的质量稳定性,但到目前为止,丹化科技在项目进展中所遇到的工艺、工程问题也一直处于调整、整改的阶段。这也是其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未能如期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全球首套煤制乙二醇工业化示范装置,通辽金煤20万吨项目去年产能仅达到50%。

     技术路径难统一

    煤化工的投资热潮加速了国内科研单位和诸多院校的研发步伐,各大科研机构纷纷表示自己拥有核心技术,而由此产生的后续隐患也让业内专家心生疑虑。

    “很多研究院都说自己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急于对其进行推广,但事实上全面、真实、详尽的成本数据是需要经过长周期实验和运营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马新宾对本报记者表示。

     目前业界加大主要煤制乙二醇项目有:采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自主技术的通辽金煤20万吨级项目,采用华东理工大学技术的安徽淮安与上海浦景合作的千吨级中试项目,利用天津大学自主研发的CO气相催化偶联加氢技术的山东万吨级中试项目,采用华谊集团上海焦化自主技术的1500吨级中试项目,首个利用工艺尾气制乙二醇的山东华鲁恒生5万吨级项目,采用日本宇部技术、高化学与东华工程科技参与的浙江台州1500吨中试项目等。

     而除了通辽金煤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业示范项目外,其他项目大多为采用自主技术的中试装置。

    “实际上每个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马新宾说。

    与此同时,上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学会内部人士也指出,在催化剂的技术攻关方面,虽然多家科研院所均已开发出催化剂,但都存在着寿命短、贵金属组分含量与反应过程中热点控制难等问题。

     “企业的需求让很多科研工作者操之过急,这将在后期工程中出现大量问题。”上述内部人士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