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家园的守望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李庆忠

   2011-05-13 石化石化

1194

《中国人事报》记者 顾 猛
    面前这位祥和的老人,神态平静,静静地坐在计算机前看着颜色鲜艳而复杂的地理模型。他就是中国石油物探科技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 就是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他在为中国的石油工业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同时,默默地守望着物探家园,潜心于物探科学的研究。在他身上,蕴藏着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一池清澈的湖水,它吸收了日月的精华,秉承了自然的灵性,湖面如镜,湖心深处却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李庆忠在数十年科研之路上对物探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伪科学的蔑视与抗争。
     投身油田大会战
     李庆忠,1930年10月出生在江苏省昆山市,195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他怀着一腔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激情,来到了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从事石油物探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从1957年开始,他就从事综合研究工作,由于是学物理的,他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潜心研究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沉积岩石学等。后来,组织上让他搞地震方法研究,他又在数学方面下起了工夫,外出考察,在汽车、火车上抓紧点滴时间自学了《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书籍。 大庆油田发现后,他参加了大庆会战,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得了浮肿病,每天耳鸣不止,但是,他仍然坚持在一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使国家摆脱石油落后的帽子,再苦也要干。 1965年,华北石油会战打响后,他又到胜利油田干了整整14个年头,在这14年的艰苦工作中,他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天。在这期间,传统的几何地震理论无法解决当时的地震难题,由于人们对于地震波的认识只停留在原有基础上,尽管做了大量的试验,其结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 然而,李庆忠凭着一种科学的态度,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思考,终于得出了物理地震学(即波动地震学)的一系列推论——绕射波成像的偏移技术,这就是我们现在广泛运用的地震偏移技术。后来,他领导的牛庄地球物理攻关队在会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我国第一台模拟磁带地震仪、第一台超声波测井仪、感应测井仪、側向测井仪及伽玛测井仪等新仪器,都是在牛庄这个小院子试验成功的。 物理地震学延伸了几何地震学,给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随后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的勘探过程中,这一理论为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和油田开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科学破解地震波 李庆忠在工作中力求高标准、高效率,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要把白天未能解决的问题从头到尾思考一遍,有许多新思路就是在这种反复思考中产生的。 1965年,东营会战期间,现有的地震资料往往与钻井所需的资料不符,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较大差异,他从地震波的基本性质为突破口,认识到组成反射波形的地下基本信息单元是一个“绕射波”,当无数个绕射波叠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反射记录,这些绕射波不是一条射线,而应该是以波动的方式传播。 当时,他的这些想法并没有被大家所接受,不少人还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后来经过同事们的帮助并做了无数次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认识的正确性。 1972年,他的论著《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的反射波、异常波与干扰波》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20万字论著,使当时物理地震学思想才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各油田纷纷派人来胜利油田学习。 不因循守旧,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李庆忠遵循的科研思想路线。1967年,他在东营———辛钲地质构造上做出的比较正确的T2反射标准层构造图,为这个石油地质储量超过一亿吨的断块油田后来的评探及开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年,他总结了这个实例的经验,在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旧金山年会上,代表中国物理界做了第一个技术报告,博得了长时间的鼓掌。 1985年开始,美国某家地球物理公司声称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煤、找水的先进技术,称作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该方法是凭一个像收音机样子的仪器,既不拉天线,也不接地线,就凭操作员用耳机听声音,并旋动接收机上的旋钮,就能听出多深处有油气。他们到中国的一些煤田和油田进行演示试验,宣称说探测油层的深度误差仅22米,探测煤层深度误差仅5米。后来,国内竟有六个单位生产这种骗人的仪器,他们还在中国的媒体上做广告,导致不少油田被骗。 李庆忠绝对不相信还有这样简单这样省事的找油方法,他说:“有这样好的方法,还要物探做什么?”他对这些不科学的找油技术的风行感到十分气愤。后来,他通过从理论到实际资料的分析,得出这两项技术是伪科学的结论,1996年发表文章,全面揭露了这项技术伪科学的本质。 默默耕耘结硕果 今年75岁高龄的李庆忠老人,虽然退居二线,但是他还在默默地从事着心爱的科研工作,并把毕生的心血变成一篇篇论著,为下一代科技工作者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料。 20世纪70年代,李庆忠提出了国内最早的三维地震勘探理论,并组织了全国首例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工程的施工。在当时,美国也只使用“十字型三维”和“环状三维”,这两种三维勘探方法无法克服多次反射的干扰,束状三维勘探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后,李庆中提出的用“两步法偏移”实现三维归位的方法,解决了当时国内没有大型计算机而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处理三维资料的问题,而国外与此有关的文章则要比他足足晚5年。这些在地震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发现,在当时受条件的制约都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作用。现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了我国勘探发现油气田的重要措施和老油田挖潜的重要手段。 通过1994年多次对黄河及长江河流沉积与地震地层学的考察和研究,他证明了每条河流都是以频繁的决口及改道来铺平整个盆地,然后根据震幅的存在,阐述了黄河及长江4000年的历史变迁。 1997年,他在《地震高分辨率勘探中的误区与对策》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高分辨率勘探方面的经验,并指出了野外资料采集及仪器制造等方面的一系列传统陈旧概念,是阻碍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些论著对推动我国地震高分辨率勘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石油勘探工业的发展,油气储量增长速度跟不上油气开采速度的矛盾越来越大。针对这一现象,他多次到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三大盆地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出来了一套科学的油气勘探和开采技术,并写成了《按科学程控搞好油气勘探》一文,发表在《勘探家》杂志上,提出了他对新疆的含油气的认识和观点。 1985年,李庆忠院士主持完成的课题“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