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在辽宁葫芦岛举行的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获悉,随着海洋经济和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沿海石化产业正迅速崛起,确保渤海经济区域绿色安全发展显得尤为艰巨。深化渤海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布局石化工业,实现科学发展已时不我待。专家在会上同时建议,建立化工园区规划环评制度,对区域内的环境容量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安全。
“十一五”以来,渤海沿岸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全部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生产力布局重点。目前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石化工业园区开发正在大规模推进,渤海地区的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全国50%以上的海洋油气工业贡献出自该地区。而渤海湾的油气开采正在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投产海洋油气田24个,海上油气生产平台209个,海底输油管道1000余千米。
与此同时,石化产业在渤海海岸带高度聚集,甚至一些地带化工企业分布过密,使渤海区域正在经受严峻的环保安全的考验。“近年来,炼油、石化等产业在渤海海岸带高度聚集,船舶数量和原油运输量迅猛增加,海洋油气开发规模持续扩大,导致了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连年出现重大溢油事故。同时,沿海企业的直接排污,也让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保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全系数逐年下降。”环境保护部专家说。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仅占中国管辖海区面积2.6%的渤海,每年排入污水占到全国直接排海污水总量的4成左右,其中工业废水占全国总量的1/5。而1991年至1998年,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发生船舶、海洋石油平台、海上输油管道等溢油污染事故71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海上溢油污染和危化安全事故呈多发态势,已引起社会公众极大恐慌。
资料显示,因为化工企业聚集,使渤海船舶数量和原油运输量迅猛增加,海洋油气开发规模持续扩大,导致溢油污染事件不断增加。2010年渤海共发生12起溢油污染事件,与船舶泄漏有关的燃料油溢油事件为10起,占渤海溢油污染事件的83.3%,由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原油污染事件2起,占16.7%。截至目前,今年渤海已经发现溢油事件14起,其中8起为燃料油,3起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另有3起为不明来源原油溢油事故。“渤海油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溢油风险正在加大。”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表示。
专家指出,石油化学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这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不应忽略的是,不少石化工业项目都属于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对环保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这一点难以改变,并非处处适宜。当前,沿海石油化工产业布局总体看比较分散、遍地开花,与国际上对化工普遍实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治理”原则存在很大差距;缺乏统一规划,不少化工项目临近居民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地区上马,加剧环境资源压力;临近环境敏感区,威胁着原生态安全……这些布局性的不合理,将进一步挑战沿海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剧了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指出,渤海作为我国内海,在国家经济、政治、国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护渤海资源与生态环境,是长远发展之策,是科学发展之路。面对屡屡发生的海上污染,环渤海经济带的省市份及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新渤海战役”、“海洋经济战略”与平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石化工业的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
专家在会上建议,建设一个化工园区需要有规划环评,即对区域内的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布局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不能超过上限。针对每个具体的项目需要有环评报告,而这个报告需要讲清楚与邻近企业的关系、化工设施间距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计划。各省份要突出重点,建立海洋污染防控体系。多管齐下,推进重点海域生态保护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