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成就世界染料龙头

   2011-09-14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99

    日前,在中国染料工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获悉,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收购德司达为契机,完成染料研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布局,实现染料产品附加值质的提升。据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项志峰介绍,浙江龙盛的染料产量2009年以来一直是全球第一,但是与世界染料的领导者地位尚有距离。此次收购德司达真正把浙江龙盛带向全世界,使龙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染料龙头企业。

    倒闭之前的德司达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21%的市场份额,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拥有1800多项专利,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1995年,有近百年染料生产史的德国拜耳公司和赫斯特公司的染料部门合并建立了德司达公司。1999年11月,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纺织用染料和颜料部门也加入了进来,组成新的德司达公司,并于2000年10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2004年8月,美国白金公司从德司达原先3家大股东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手中全面收购了德司达的股份。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司达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资金链断裂。2009年9月28日,德司达德国公司破产。2010年2月4日,印度KIRI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新加坡KIRI公司分两次完成了对德司达的收购,收购剥离了德司达德国总部的所有债务。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印度公司拥有了德司达,其实龙盛是德司达最大的股东。”项志峰告诉记者,龙盛在2010年初出资2200万欧元认购了新加坡KIRI公司的可转换债券,约定在5年之内随时可以转成股份。债转股后,龙盛将持有新加坡KIRI公司62.4%的股份。也就是说,龙盛和印度KIRI公司是德司达重组后的两大股东,而龙盛是控股方。目前,新加坡KIRI公司有5名董事,龙盛占了3名。按德司达账面资产净值2.86亿欧元计算,龙盛拥有62.4%的股份相当于收购了1.78亿欧元的资产,即龙盛按德司达账面资产的1.2折收购了资产,并且剥离了德司达总部的所有债务以及工会的不可控风险。因此龙盛收购了德司达的资产净值就超过了1.5亿欧元。

    项志峰表示,从去年初收购到现在的一年多时间里,龙盛和德司达一直在进行着文化、法律体系、语言、经营模式等方面的磨合。

    今年,龙盛针对德司达全球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包括人力资源的优化、全球产能转移等。重点是完成德国以及欧洲公司的重组,包括业务整合、研发、各个部门的重新评估、定位和精简。并确保印度一家工厂的顺利投产、保证德国两家工厂的安全投产、完成印尼一家工厂的扩建改造,启动了对南京工厂的改造扩产项目,同时加强了产、供、销、研、服务、管理及优化全球工厂的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一系列措施。

    收购德司达以后,龙盛专门成立了德司达事务办公室,分设法律、行政事务、经营管理等部门,以处理有关事务,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采购方面,龙盛成立了浙江德司达公司和印度德司达公司。因为德斯达面向全球采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绝大部分是在中国订购的,中国的采购量占60%,印度的采购量占30%多。销售方面的改革是从今年9月开始起步,他们先是从中国开始,销售模式将全面采用新的模式。

    项志峰表示,此次收购德司达对浙江龙盛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利好。

    一是并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此次收购不同于国内公司通常采用的收购国际公司的做法。公司在收购中通过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将风险控制在了最低值。首先,该方式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可转换债券的方式保证了公司在快速作出决策后,将风险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次,从财务角度出发,一方面不会在德司达尚无盈利的情况下,因为合并报表从而在短期内拖累公司的业绩。另一方面却可以在德司达盈利后通过转股合并报表后快速实现业绩提升。

    二是技术研发得到快速提升。德司达在破产前是市场领导者,其技术和服务在业界广泛认同。本次交易完成后,龙盛和德司达之间的业务合作、技术交流将更加频繁,将有效提升龙盛的研发技术和服务水平,促进公司在项目设计、技术研发以及服务领域的全面整合和提升。

    德司达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技术支持。龙盛借助于德司达的全球网络拓展业务,可实现现有业务如染料、染料中间体、减水剂等向海外市场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的潜力。

    三是掌控染料产品的定价权。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跃升为全球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本身的市场份额,再加上德司达原有的世界染料市场21%的份额,龙盛对产品的价格定位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目前德司达业务整合在继续进行中,正逐步走向正轨,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94亿欧元,并实现了扭亏为盈。”项志峰对此很欣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