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内磷酸盐市场,不论是母体原料黄磷,还是下游磷酸盐众多品种,绝大多数时间呈现的是低迷走势,期间仅有短暂冲高行情。2012年,在欧债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甚至还可能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背景下,磷酸盐行情并不被业内所看好。
行情黯然失色 企业连连亏损
2011年,磷酸盐行业除面对巨大产能与有效需求严重背离之外,还面临磷矿石大幅涨价、电力价格上调、人力费用陡增、运输物流成本上升等增本减利因素。特别是由于云贵地区持续干旱,水电资源匮乏,电力紧张程度为5年来之最,加之全国民族运动会期间,贵州黄磷几乎全线歇业,造成两个黄磷大省开车率较低。而两省黄磷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母体原料黄磷制造成本逐季攀高,由年初的12000元(吨价,下同)一路上涨,至四季度已涨到16500元以上,并通过产业链将高成本传导给下游磷酸盐产品。
由于下游需求不足,虽然黄磷价格居高不下,但磷酸盐价格难振,走势异常疲软,行业开工率较低,库存稀少,企业普遍亏损严重。全年市场整体波澜不惊,只是在某项政策出台或整体库存消耗殆尽时,偶尔出现一波短暂的脉冲行情。
政策环境趋紧 约束因素增多
2012年,考虑到国内政策环境,以及磷酸盐固有的“两高一资”属性,其生存艰难度不会好于2011年。中国化学矿业协会于2011年公布了《化工矿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磷矿产地资源储备机制,实现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整合,实行采选加工集中、一体化发展。此举在2011年内虽然尚未促成实质性的磷矿资源整合行为,但却引发磷矿石新一轮涨价,目前湖北品位28%以上的磷矿石坑口成交价已近600元。按每吨黄磷耗10吨磷矿石计,仅此一项就是6000元,对黄磷成本抬升力度明显。
黄磷属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耗电高达15000千瓦时,电力成本占比在65%以上。鉴于黄磷能耗高,一些业内企业试图另辟蹊径,避开高耗能的热法磷酸路线,改走湿法磷酸途径,以期降低产品成本。然而,2011年工信部出台的《磷铵行业准入条件》中明确规定:3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湿法磷酸及配套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装置,按照区域规划搬迁项目除外。搬迁的新建或改扩建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有关政策规定。现有湿法磷酸装置,必须有效解决污染方能运行。湿法磷酸被叫停,缘于该工艺要产生大量磷石膏,无法消化处理,其中多种有毒有害微量元素对环境污染极大。这项措施无疑对湿法磷酸形成了抑制,热法磷酸还将是磷酸盐的主流工艺,在高能耗不可避免的同时,2012年,整个磷酸盐行业必定与高成本相伴,预示着行业运行质量难以改观。
市场需求不旺 出口遭遇阻力
磷酸盐的传统工业用途主要为洗涤助剂、陶瓷助剂、水处理剂、金属表面处理剂等。然而,大宗产品三聚磷酸钠作为洗涤助剂随着禁磷范围扩大而产量锐减,国内70%以上地区不再将其作为助剂,其最大工业用途由此消失。同时,由于近年来汽车业增速回落,对金属表面处理剂磷化液的需求趋缓。而磷酸盐的其他工业用途多年来并没有出现增长,所以总体需求不旺,市场开拓缓慢,新用途研发不足。业内企业为优化延长产业链,纷纷开发食用级、医药级、电子级等磷酸盐深加工产品。但无奈市场容量不大,其总体占比不足10%。
由于黄磷及其磷酸盐品种的资源加能源特征明显,近年来受出口政策调控频繁。目前出口仍执行关税20%,这对于黄磷这个微利或亏损行业来说,税负水平并不低。同时,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实施的《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中,有10余个磷酸盐品种被覆盖其中,这无疑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运行成本。如按当前磷酸盐价格,以执行出口退税率5%计算,每吨产品增加出口成本350~400元。这种增本因素,除了具有矿电磷一体化的优势企业之外,一般企业都难以消化,企业宁可停产,也不会贸然出口,彻底丧失了出口动力。
同时,作为传统磷酸盐出口大国,面临愈来愈多的境外同业竞争。近几年来,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磷酸盐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数十万吨的生产能力,凭借低廉成本与地理优势,主要出口地同为欧美地区,与中国产品竞相争夺市场份额。另外,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4日宣布,家用洗涤剂禁磷立法,标志着在欧盟将彻底禁磷洗涤剂,国内逐年减少的磷酸盐出口之门或将彻底关闭。
综上所述,在上游黄磷成本支撑、下游需求不旺情况下,2012年国内磷酸盐行情基本复制2011年走势。预计黄磷价格运行区间为15000~22000元;中间体85%磷酸一般运行在6000~7000元;而三聚磷酸钠等品种保持在7000~9000元。